-
《封神演義》背后的真實歷史
近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登上銀幕,講述了商王殷壽、狐妖妲己與昆侖仙人姜子牙、西伯侯之子姬發(fā)等人的故事。
2023-08-02
-
王羲之為何癡愛鵝?
在我國書法史上,“書圣”王羲之博采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一變漢魏時期的質(zhì)樸書風,真書勢形巧密,草書濃纖折中,行書遒媚勁健,更創(chuàng)造出了妍美流變的新體,為歷代書家所推崇。
2023-08-02
-
《本草綱目》通識:從李時珍紀念郵票談起
在1951年維也納世界和平理事會上,祖沖之和李時珍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李時珍遂取代“醫(yī)圣”張仲景、“藥王”孫思邈,成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之代表人物。
2023-08-01
-
陸景與《典語》
《典語》是三國之際吳人陸景所撰,著作時間不詳,最遲當不晚于吳天紀四年(280年)。
2023-08-01
-
從《柳氏傳》到《翠翠傳》
有學者曾指出:“《聊齋志異》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文學成就不是一蹴可及的,如果沒有前朝文言小說的承前啟后,我們很難相信傳奇能從唐宋直跨數(shù)世紀于清代躍為高峰。
2023-08-01
-
梁冀大將軍的“兔苑”
東漢時期,外戚集團多次左右朝政。
2023-07-31
-
《夜雨寄北》是“寄內(nèi)”之詩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結構回環(huán),語言淺近。
2023-07-31
-
黃宗羲的異代知音
黃宗羲入清之后,對抗清復明之舉已經(jīng)絕望,于是決意不仕,獨處窮鄉(xiāng)僻壤,數(shù)十年致力于明代遺獻征輯與選編。
2023-07-28
-
古人夏日如何斗蚊子
近日,一則“北京的蚊子都被‘熱死’了”的報道在網(wǎng)絡走紅,引發(fā)人們對蚊子的關注。
2023-07-27
-
行卷·科舉·狀元
狀元——科舉的進士一甲第一名。
2023-07-26
-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2023-07-25
-
飲茶的起源
飲茶是現(xiàn)代人極其普遍的生活習慣,作為各國人民的飲品,說茶獨占鰲頭也不為過。
2023-07-25
-
劉勰的“三代”情結
“三代”一詞,最早見于《論語·衛(wèi)靈公》“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是指夏、商、西周,秦以后也開始包括東周,并且一直沿用下來。
2023-07-24
-
“重疊金”:額黃與返照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2023-07-24
-
岳麓書院大門聯(lián)解義
據(jù)統(tǒng)計,我國歷史上存在過大大小小書院七八千所,其中著名者有所謂四大書院之說。
2023-07-21
-
“強哉矯”:屈原的君子品格
漢以后,儒家學者往往用孔子圣人的標準來評價屈原,對屈原不合圣人的行為模式多有指摘。
2023-07-20
-
讀書人身上的一塊“胎記”
一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因被南朝梁太子蕭統(tǒng)編入《昭明文選》而得以幸存。
2023-07-19
-
興衰更迭:經(jīng)世詩風在清代的消長
中國古代的經(jīng)世詩風有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是儒家經(jīng)世精神作用于詩歌而形成的詩學潮流,具體到創(chuàng)作層面則表現(xiàn)出變風、變雅的基本形態(tài),反映了介入現(xiàn)實、參與歷史的思想內(nèi)涵。
2023-07-19
-
虎!虎!虎!——取經(jīng)路上的伏虎人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本海軍聯(lián)合艦隊空襲珍珠港成功。
2023-07-18
-
宋四六與“奪胎換骨”法
宋人習慣于將駢體應用文章稱為四六,這是以文章駢四儷六的形式特征來命名文類的一種方式。
2023-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