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聲動人說“咬字”
“字正腔圓”,本是戲曲表演中產生的一個術語,后來被各種古典聲樂理論著作所引用,被認為是傳統聲樂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2024-03-08
-
科技激發(fā)舞臺藝術創(chuàng)新活力
科技與舞臺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如詩如畫、充滿宋代美學意蘊的舞臺呈現,還是多媒體兒童音樂劇《冒險小王子》突破傳統舞臺邊界,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精彩表達,無不以發(fā)達的科技作為支撐。
2024-03-06
-
人民文藝永恒真理的一曲深情頌歌
以紀念和歌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題旨的舞臺藝術作品不少,而近期由蒲遜編劇、西安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延水謠》,卻另辟蹊徑,以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講述了當年發(fā)生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里一群學員的生動故事,謳歌了人民文藝與生活、與人民、與時代關系的永恒真理,賡續(xù)了革命文藝的文脈,譜寫出新時代文藝的華章。
2024-03-04
-
思想與藝術的雙重拓新
戲曲藝術進入當下,歸根到底還是必須解決思想與藝術雙重拓新的問題。
2024-03-04
-
兩種敘事技法形成合力,還是導致分裂
從市場角度來看,喜劇片是較為契合春節(jié)檔觀影需求的電影類型。
2024-02-23
-
人工智能繪畫屬于藝術范疇嗎?
編者按 隨著AI繪畫工具的大量使用,AI繪畫作品越來越多。
2024-02-23
-
短視頻行業(yè)將被AI顛覆嗎?
相似的時間點,更甚于上次的震撼。
2024-02-21
-
民族舞劇創(chuàng)編的新高度
舞劇《紅樓夢》劇照 江蘇大劇院提供 新中國第一部對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進行改編的舞劇,是1981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資深編導于穎編導的同名舞劇,而該劇的首演單位則是當時的江蘇省歌舞團。
2024-02-19
-
在“空的空間”中尋求心靈救贖
由鼓樓西戲劇出品的獨角戲《一只猿的報告》改編自現代派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致某科學院的報告》,描寫了一只猿在非洲原始叢林不幸被人類捕獲,頓悟了獲得出路的唯一方式是加入人類行列,于是學習人類社會的行為與規(guī)則,最后從猿變?yōu)槿说墓适隆?/p>
2024-02-19
-
這一年,難以忘懷的“音樂之聲”
令人驚艷的管弦樂演出 2023年9月21日,俄羅斯指揮泰斗弗拉基米爾·費多謝耶夫指揮柴可夫斯基交響樂團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
2024-02-09
-
用文藝作品展現城市形象
近期,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帶動了劇迷、書迷們的上海旅游熱,黃河路上重現電視劇中的人頭攢動,排骨年糕等劇中美食也受到游客熱捧。
2024-02-06
-
北京曲劇《正紅旗下》:重溫不只為了紀念
老舍先生出生于農歷臘月廿三,今年是他誕辰125周年。
2024-02-06
-
國產動畫創(chuàng)作美學三題
近年來,國產新動畫片的創(chuàng)作一直在穩(wěn)步發(fā)展,相繼涌現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2015)、《大魚海棠》(2016)、《白蛇:緣起》(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白蛇2:青蛇劫起》(2021)、《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雄獅少年》(2021)、《新神榜:楊戩》(2022)、《深海》(2023)、《長安三萬里》(2023)、《中國奇譚》(2023)等一批優(yōu)秀作品,從而使國產動畫片在動畫故事、動畫形象、藝術形式和技巧手法等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2024-02-05
-
做讓更多人感同身受的戲劇
央華版話劇《如夢之夢》如今已走過了11個年頭,依然一票難求。
2024-02-05
-
國產電影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不斷迸發(fā)
以文化賦能產業(yè)發(fā)展,不僅有助于推動內容、場景、模式、產品等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也能催生新供給、引領新消費,釋放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能 抱著爆米花,捧著飲料,到電影院看電影,成了當下返鄉(xiāng)過年的年輕人的消費標配。
2024-02-02
-
曾經失傳的《髹飾錄》,就像一道曙光
良渚博物院正在舉辦的“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展覽中,來自國內11家文博收藏單位的近百件歷代精品漆器連綴起了中國髹漆工藝的輝煌。
2024-02-02
-
沉浸式:戲劇的祝福還是詛咒?
繁星戲劇村冬季推出的環(huán)境式演出《朱莉小姐》中,創(chuàng)作者借助新增加的角色(治安警察)之口,說出了一句帶有雙關又不乏現實聯想的話:“沉浸這個詞現在真是用爛了。
2024-02-01
-
乘國潮東風探索戲曲青春化的新命題
不久前,新國風·環(huán)境式越劇《新龍門客?!帆@得微博之夜頒出的“年度演出獎”。
2024-02-01
-
構建視聽文藝評論的中國價值
在一個人人皆可成為評論家的時代,專業(yè)文藝評論的意義究竟何在?這是很長時間以來困擾文藝評論工作者的問題。
2024-01-29
-
傳統藝術與新媒體雙向賦能
核心閱讀 一部作品的火爆很難短時間內帶動整個行業(yè)的新生,但傳統藝術走向更廣泛的人群往往需要類似契機。
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