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茶:我對書房充滿好奇
編者按:書評人綠茶對作家書房情有獨鐘,過去幾年間,他走訪數(shù)十位中國當代文化名家,圍繞讀書與藏書展開了深度對談。
2023-07-10
-
李克曼四十年前對錢鍾書的評價
錢先生筆譯李克曼語 錢先生節(jié)鈔李克曼文章 西蒙·萊斯(Simon Leys,1935-2014)是皮埃爾·里克曼斯的筆名,中文名李克曼,比利時人,學者、作家、政論家,小錢鍾書二十五歲。
2023-07-07
-
一部開創(chuàng)性的兒童報紙史籍
兒童報紙起源于清末民初,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逐步發(fā)展。
2023-07-07
-
馮雷:尋訪瞿秋白在北京的遺跡
1917年,在趕往北京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有一位年輕人,他不到二十歲,高高的個子,清瘦的面龐,看上去眉清目秀,文質彬彬,帶著濃厚常州口音。
2023-07-07
-
不過稍嫌淘氣耳——記黃永玉先生的調皮
不是在萬荷堂,那時候已經(jīng)在太陽城,黃先生的煙比以往吸得也少了,經(jīng)常是各自一杯清茶,在聊天。
2023-07-07
-
梁啟超的堅韌
1916年11月,34歲的蔡鍔因病去世,梁啟超為了紀念自己的學生,遂在上海發(fā)起設立松坡圖書館(蔡鍔字松坡)。
2023-07-06
-
劉半農自題畫像
1934年初,北平美術學校校長王悅之為劉半農畫了一幅畫像,畫完后劉半農請客,但畫像仍需要加工,所以沒有拿走。
2023-07-06
-
孫郁:遺失了些什么在萬壽寺
一 我對北京學界的了解,是從萬壽寺開始的。
2023-07-06
-
錢鍾書《談藝錄》中的“伐材事”
中華書局本《談藝錄》118頁引宋人《四六話》的名言,以論放翁云:“《四六話》論隸事,有‘伐山語、伐材語’之別;放翁詩中,美具難并,然亦不無蹈襲之嫌者。
2023-07-05
-
陳子善:新文學識小錄三則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文匯報·世紀風》 從“畢癡來”到“皮雅次蕾” 乍見這兩個名字,讀者可能不明所以。
2023-07-05
-
才華橫溢的小說家林斤瀾
林斤瀾,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最擅長寫短篇小說,有“短篇圣手”之美譽。
2023-07-05
-
王雪:寬和篤雅的吳福輝先生
第一次看到先生,是在現(xiàn)代文學館的圖書大庫,那時我正參與籌備文學館C座的文學史展覽,為搜集圖片、內文、圖書封面等資料經(jīng)常進出大庫,庫管員時為大門口王師傅的女兒賢英。
2023-07-04
-
清末“小眾”小說隱藏的動蕩與新變
被譽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劉鶚《老殘游記》、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曾樸《孽?;ā分阮H高,但它們絕非清末小說的全貌,清末小說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遠遠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2023-07-04
-
黃永玉與諷刺詩
黃永玉先生是著名的藝術家、作家、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橫跨藝術與文學兩個領域,在其間延展穿越,瀟灑自如,為世人所稱道。
2023-07-04
-
黃永玉《還有誰誰誰》:時光長河中的誠摯道白
2023年6月10日,“入木·黃永玉百歲版畫藝術展”亮相廈門,這是黃永玉百歲藝術展繼在金陵美術館啟幕以來的第二次亮相。
2023-07-03
-
藏書票見證當代文學經(jīng)典化
藏書票,英文是EXLIBRIS,標識著藏書家的身份與偏好,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氣息,又具有收藏價值。
2023-07-03
-
“新文學運動”沖擊下的舊“文苑”
光緒二十八年(1902)《新小說》創(chuàng)刊之后,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開始進入報刊時代;后來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文學面貌的“新文學運動”,其發(fā)生發(fā)展也正是仰仗了彼時已經(jīng)成熟的報刊體制。
2023-07-03
-
郭澄清紀念館漫行記
青磚黛瓦,古色古香,質樸大方,這是對郭澄清紀念館的第一印象。
2023-07-02
-
孫機: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023年6月15日8時9分,考古學家、文物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孫機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 孫機,山東青島人,生于1929年9月。
2023-06-30
-
“郭澄清紀念館內,一棵杏樹已經(jīng)碩果累累”
“一個從小受窮的農民的兒子,后來成為人民的作家。
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