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龍舟競渡遇上禁令
端午龍舟競渡究竟紀念誰
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歷史特別長。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就有相關記載,五月五日的龍舟比賽,是百姓為了紀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大家心疼他遇難,劃船去救他,后來就形成了這個習俗。
到了唐朝,賽龍舟更是成了全國的熱門活動?!端逄萍卧挕酚涗?,當時從湖北襄州往南,家家戶戶都傳,當年屈原跳江后,鄉(xiāng)親們劃船拼命救他,后來慢慢演變成賽龍舟的游戲?!断尻栵L俗記》里還說,屈原五月五號跳進汨羅江后,他妻子每天到江里扔飯團祭祀。后來屈原托夢給妻子說:“你扔的食物都被江里的蛟龍搶走了!不過蛟龍怕五色線和竹子,你可以用竹葉包粽子,再纏上五色線?!彼袁F(xiàn)在端午節(jié),大家都戴五彩繩、吃粽子,說是能防蛟龍害人。屈原投江后十天才浮出水面,楚國人發(fā)現(xiàn)后,立刻劃著船拼命追趕搶救。大家一邊劃船一邊敲鑼打鼓,喊叫聲撕心裂肺,都想把人救上來。
后來這種習俗流傳下來,就有了賽龍舟的傳統(tǒng),很多人劃船時還會模仿當年救人的樣子。宋代詩人張耒作《和端午》詩悼念屈原說:“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有離騷在世間?!碧K軾在其憑吊屈原的詩作《屈原塔》中有“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詩句,也是把屈原和競渡聯(lián)系在一起。
龍舟競渡還有另外三種說法,一說源于勾踐。南宋末年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越地傳》說,“競渡起于越王勾踐,蓋斷發(fā)文身之俗,習水而好戰(zhàn)者也。”北宋元豐年間,高承編纂的《事物紀原》也稱競渡“楚傳云起于越王勾踐”。二說紀念伍子胥。《荊楚歲時記》另有“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的說法,蘇州、嘉興地區(qū)端午節(jié)紀念伍子胥,有“五月五,迎伍君”的說法。三是紀念曹娥。浙江地區(qū)的龍舟競渡以紀念孝女曹娥為核心主題。曹娥,東漢時期上虞人,她因父親溺亡后投江尋尸的傳說而聞名,其孝行在宋代被官方大為推崇:北宋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下旨修建曹娥正殿,確立其忠孝象征地位;北宋大觀四年(1110),宋徽宗敕封其為“靈孝夫人”,進一步推動民間祭祀。自此,浙江地區(qū)的龍舟競渡與曹娥孝道文化深度綁定。
宋朝端午節(jié)禁止龍舟競渡
如今我們已經(jīng)基本達成了共識,端午節(jié)舉行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到了宋代,端午節(jié)競渡活動卻被官方禁止了。
樂史在北宋初期編纂的一部著名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六之“荊州風俗”條說:“五月五日競渡戲船,楚俗最尚。廢業(yè)耗民,莫甚于此?;食袊詠?,已革其弊。”難道真的是因為勞民傷財就禁止競渡這一民俗嗎?
南宋時期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有這樣幾條文獻: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夏四月,戊子,禁湖南競渡”。乾德五年(967),“夏四月,戊子,禁民賽神,為競渡戲及作祭青天白衣會,吏謹捕之”。開寶五年九月,“禁西川民斂錢結(jié)杜及競渡”。宋真宗咸平四年七月,“乙酉,申命諸州禁競渡”。南宋時黃震知撫州時,禁止船搞競渡活動,焚毀渡船一千三百多艘,用船上的釘鐵創(chuàng)建了五百間軍營的房屋。
宋朝官方為何三令五申禁止競渡?先看看宋朝人端午節(jié)的民間龍舟競渡究竟多生猛——據(jù)莊綽《雞肋編》卷上記載,湖北地區(qū)把農(nóng)歷五月十五稱為“大端午”,當?shù)貢M織龍舟競渡。各村各自準備一艘船,雇請一名勇猛強悍的人站在船頭舉旗,身上掛滿紙錢。比賽時,各船常因爭搶速度或互相撞擊發(fā)生沖突,甚至有人因此喪命。而參與斗毆致人死亡的人,需按“斗殺”罪行接受刑罰。因此,官府特別頒布禁令禁止此類活動。
淳熙九年(1182)成書的《淳熙三山志》記載福州端午,“是日競渡以為戲。州南臺江沿內(nèi)諸河,皆龍舟鼓楫,鉦鼓喧鳴,彩服鮮衣,共斗輕駛……紹興中,因鄉(xiāng)村爭斗殺傷,遂一切拘納,分諸院修浮橋。船后稍稍復造?!蹦纤谓B興年間(1131—1162),因福州地區(qū)端午競渡發(fā)生爭斗導致人員傷亡,官府便將所有涉事人員抓捕,分配到各處官署參與修建浮橋。此后不久,民間船只又逐漸恢復了建造。
南宋慶元三年(1197)四月,江西鄱陽的老百姓按老傳統(tǒng)在鄱江上搞龍舟比賽。參賽的大多是一群游手好閑的市井混混,這些人袒胸露乳,成天在船邊敲鑼打鼓,船只在江面上橫沖直撞。每天都有老百姓帶著酒到河邊看熱鬧,有的船上有六七個人劃槳,喝醉了酒就開始亂來——兩船相遇就故意撞對方,船上的人扯著嗓子罵街,互相丟石頭打?qū)Ψ?,有的甚至射箭放彈。就算有人被打傷,也沒人敢去報官。到了五月二日,東湖的一艘船和南岸的一艘船較上勁了,從白天打到天黑都不肯罷休。結(jié)果東湖那艘船被撞沉了,五十個人全掉進水里。后來有人在二十里外的江邊發(fā)現(xiàn)了叫吳六的尸體,他左大腿上的肉竟被江里的魚啃光了!
還是在慶元三年,南宋時江南某鎮(zhèn)赤白二龍舟在競渡中,赤龍舟持刀挑釁,白龍舟張萬二、余萬一等持械對峙。兩船散開后,赤龍舟李辛一、楊童再次挑唆,雙方返航后以刀石混戰(zhàn)。赤龍舟因超載失控翻船,13人溺亡,其中詹百廿八等3人被刀砍傷致死,陳再四等10人重傷溺亡。案發(fā)后縣官拖延半年未審,死者家屬投訴至州府。隆興知府蔡久軒援引律法,“競渡一節(jié),法有明禁,造意者徒一年,隨從減一等,此其條亦不輕矣?!迸袥Q如下:主犯張萬二、余萬一脊杖刺面流放嶺南;斂財主謀吳百十七等杖刑編管;劃手楊萬七等脊杖編管;艄工詹省三杖責;赤龍舟10人因同船死傷免究;挑唆者諸葛大十空免罪。監(jiān)鎮(zhèn)張保義失職被調(diào)職。
很顯然,政府防微杜漸,減少競渡引起的械斗或者溺亡的事件,以確保天下太平和社會穩(wěn)定。
兩宋官方龍舟競渡不在端午
那么,問題來了,宋朝能龍舟競渡嗎?答案是可以的,張擇端的名畫《金明池爭標圖》就專門畫有龍舟競渡的畫面,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里記載皇帝有到金明池的臨水殿觀看賽龍舟的習慣。
北宋是在三月一日金明池開放的時候賽龍舟,金明池最初是宋太宗修建的水師訓練基地,后逐漸融入競技娛樂元素?!惰F圍山叢談》卷第四記載有金明池中曾有一巨型龍舟,上層設有一座名為“時乘”的宮殿。隨著時間推移,到宋哲宗紹圣(1094-1098)末年,朝廷下令讓著名工匠楊談主持重建。新龍舟耗時多年才完工,其華美程度遠超從前。僅鑄造鐵質(zhì)部件就用了十八萬斤鋼材,其他材料消耗也大致相當——因為龍舟的樓閣殿宇既高大又笨重,必須通過增加重物才能保證船體穩(wěn)定航行。
宋代龍舟競渡起源于皇家水軍訓練。根據(jù)孟元老的描述,金明池的競渡現(xiàn)場很是激烈。只見一艘小舟上站著一名軍校,手持長竿,竿上懸掛錦緞、“銀椀”等賞物,稱為“標竿”,插入靠近水殿的水中。當旗語再次發(fā)出指令時,兩列龍舟擊鼓齊鳴,奮勇爭先,誰的船先到,誰就把“銀椀”拿走,眾人高呼萬歲并行跪拜禮。各色船只,都要經(jīng)過三次競逐后才可以結(jié)束比賽。
南宋也是沿襲北宋的流程來搞競渡活動。按照耐得翁的《都城紀勝》的記載:“西湖春中,浙江(錢塘江)秋中,皆有龍舟奪標,輕捷可觀,有金明池之遺風?!眳亲阅痢秹袅讳洝肪硪徽f西湖里的龍舟競渡是在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八日,“先進者得捷取標賞,聲喏而退,余者以錢酒支犒也?!眳⑴c者都有獎勵,得勝者得到“標賞”獎杯,參與者也有錢酒犒賞。
有的地方官僚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在災荒年間,還鼓勵龍舟競渡,以轉(zhuǎn)移百姓的關注焦點,想法提高生產(chǎn)力。皇祐二年(1050),蘇州一帶遭遇大饑荒,路上餓死的人隨處可見。當時范仲淹正擔任浙西地方官,他下令開倉放糧,同時招募百姓參與糧食儲備工作,救災措施非常周全。蘇州人向來喜歡賽龍舟、做佛事。范仲淹就順勢鼓勵民間舉辦龍舟競賽,當?shù)靥孛刻斓轿骱显O宴款待百姓。從春天到夏天,全城百姓都去游玩。他又召集各大寺廟的住持說:“災荒之年工錢低廉,正好可以大興土木修廟?!庇谑歉魉略杭娂妱庸そㄐ聫R,連糧倉管理員的宿舍也翻新了,每天動用上千工人。
有監(jiān)察官員彈劾范仲淹,說他不關心救災,官員整天吃喝玩樂,還讓公私工程消耗民力。范仲淹于是上書解釋:舉辦龍舟賽和寺廟工程,都是為了把富人的錢財流轉(zhuǎn)到窮人手里。那些做買賣、搞餐飲、當工匠的百姓,每天靠這些工程養(yǎng)活的人數(shù)以萬計,這比單純發(fā)糧救災更有效。這一年兩浙地區(qū)只有杭州安定,百姓沒有逃荒。這都是范仲淹的功勞。后來朝廷總結(jié)經(jīng)驗:災荒時發(fā)放官糧,同時引導百姓通過勞動創(chuàng)收,這項政策后來被定為常法。先王“救災不忘發(fā)展”的仁政智慧,由此可見一斑。主政地方的范仲淹通過土木工程和鼓勵民間娛樂活動來刺激消費,以此拉動地方經(jīng)濟的增長。
屢禁屢弛的民間端午競渡
宋朝政府為了人身安全,雖然一直嚴令民間端午競渡,但是到了南宋之時,個別地方官還是放開了這項民俗活動,反映了官方治理與民間傳統(tǒng)之間的復雜博弈。
南宋詩人葉適曾寫過《后端午行》一詩,描述了浙江永嘉地區(qū)(今溫州市)“龍舟競渡”的情景:“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愿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喜公與民還舊觀,樓前一笑滄波遠。日昏停棹各自歸,黃瓜苦菜夸甘肥?!比~適有些抱怨官方端午禁止龍舟競渡活動,他認為要尊重民俗。好在民意不可違,“喜公與民還舊觀”,最終容許村民在端午節(jié)搞龍舟競渡這一盛大賽事。
南宋朱輔在《溪蠻叢笑》一書記載了貴州仡佬族的競渡情況:“蠻鄉(xiāng)最重重午,不論生熟界,出觀競渡,三日而歸,既望復出,謂之‘大十五’。”面對民間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之風,宋代官府屢頒禁令卻收效甚微,人們通過競渡儀式完成對自然節(jié)律的確認,祈求梅雨適時、江河安瀾,這種深嵌于土地的精神基因,遠非朝廷禁令就能夠輕易斬斷。
龍舟競渡本質(zhì)承載著農(nóng)耕文明的雙重訴求:既是對屈原忠魂的集體追思,更暗含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生存智慧。官方禁令若僅以安全為由簡單禁止,實屬因噎廢食。南方水鄉(xiāng)的競渡傳統(tǒng)根深蒂固,是禁令無法消除的,面對此起彼伏的龍舟競賽,官府也只能屢禁屢弛。到了南宋后期,在南方局部地區(qū),端午節(jié)的競渡禁令已經(jīng)形同虛設。龍舟競渡作為農(nóng)耕文明孕育的獨特文化符號,歷經(jīng)千年,依然劈波斬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