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描孫毓棠
孫毓棠(1911年-1985年) 一 天津與北平曹禺的南開、清華同學 曹禺與鄭秀的故事開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天。
2023-08-16
-
從亡命到覺醒,梁啟超的漫長跋涉
一雨縱橫亙二洲, 浪淘天地入東流。
2023-08-15
-
“單靠一只燕子,春天是不來的”
一 北京魯迅博物館1956年收藏了一幅魯迅書贈好友郁達夫的條幅《答客誚》,該條幅的復制件一直在《魯迅生平展》上展出。
2023-08-14
-
王得后:年輪中的文壇往事
編者按:花城出版社“《隨筆》文叢”近日出版了王得后先生的《年輪》,該書收錄魯迅研究專家王得后多年以來的重要文章,共分作者自述、師友記事、來往信札三部分。
2023-08-11
-
作為文學遺產(chǎn)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再造——論新世紀詩歌中的杜甫書寫
自新文學發(fā)生以來,杜甫是眾多作家、詩人和研究者爭相效仿與闡釋的對象,其“詩圣”地位因這種疊加式的重塑而獲得了鞏固和再造。
2023-08-10
-
“先賢祠”:新文學史編纂中經(jīng)典作家的敘述體制
引言:文學史經(jīng)典作家敘述的傳統(tǒng) 文學史的編寫是一種歷史記憶的標記行為。
2023-08-09
-
陳平原:演說之于現(xiàn)代中國
這話題要從一九九九年說起。
2023-08-08
-
昌耀與王久辛及《狂雪》有關的佚信佚文佚詩
今年是昌耀逝世二十周年,更是王久辛抒情長詩《狂雪——為被日寇屠殺的30多萬南京軍民招魂》(以下簡稱《狂雪》)發(fā)表三十周年。
2023-08-07
-
稿本日記與情境文學史建構 ——以中國近現(xiàn)代稿本日記為例
近些年來,隨著公私館藏的相繼開放和數(shù)字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文學新史料不斷被發(fā)現(xiàn),文學的文獻學研究得到極大推進和關注,國際人文學術也有明顯的物質(zhì)文化研究轉(zhuǎn)向,文學史的書寫面臨著文獻學的嚴峻挑戰(zhàn)。
2023-08-04
-
趙家璧為《中國新文學大系》奠基:逐魯迅而居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出版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中國新文學大系》(以下簡稱《大系》),1935年至1936年在上海先后出版,第一輯共10卷。
2023-08-03
-
紅城·魚街·馬福蘭——海豐之行兼懷聶紺弩
在聶紺弩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我決定沿他當年的足跡走一走,首選了粵東海豐。
2023-08-02
-
王道:家信里的顧頡剛
二〇二三年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顧先生在蘇州的故居也即將進行保護性修復工程。
2023-08-01
-
【溫故】七月,古塔的風鈴聲里詩意綿長
編者的話 本月起,文史頻道將常設“溫故”專欄,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溫當月選載佳作及獨家文章。
2023-07-31
-
【三萬里,盛唐詩】我們?yōu)槭裁聪蛲姷哪甏?/a>
安史之亂后數(shù)年,吐蕃大軍入侵西南,大唐節(jié)度使高適交戰(zhàn)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jiān)軍太監(jiān)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近日,電影《長安三萬里》火爆上映,該片以李白和高適兩位大詩人波瀾壯闊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彼此的情誼為劇情脈絡,兼及歷史中家喻戶曉的著名詩人、藝術家及愛國將領,共同構畫出一幅充滿史詩感的大唐群像畫卷。
2023-07-28
-
古人夏日如何斗蚊子
近日,一則“北京的蚊子都被‘熱死’了”的報道在網(wǎng)絡走紅,引發(fā)人們對蚊子的關注。
2023-07-27
-
“新聲”與“懷古”——晚清“詩界革命”中的少年意氣
晚清的“詩界革命”有其鮮明的文學改良主張。
2023-07-26
-
趙元任:跨越百年的奇才
趙元任(1892—1982),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先驅(qū),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學之先驅(qū),“中國科學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2023-07-25
-
陳世旭:古塔的風鈴聲
多少年過去,我的耳邊依然那么清晰地響著那座古塔的風鈴聲。
2023-07-24
-
知識建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華書店出版物的考察
摘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華書店出版了多種類型的書籍,通過知識政治的方式參與建國進程。
2023-07-21
-
梁啟超1922年開封演講考實
對梁啟超而言,1922年可謂“演講年”。
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