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光:好人周明
看到周明離世的噩耗,長時間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我堅信他能活過百年。在我印象中他是一個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反應迅速的人,不知疲倦,行走如風。他似乎有特異功能,可以同時處理兩件甚至三四件的事,電話不斷,不是他在找別人,就是別人正在找他。辦公室或樓道里經(jīng)常聽到有人大聲呼喊,周明,電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的電話本讓我記憶深刻,很厚,磚頭一般,我想那里面記錄了文藝圈里眾多名人與非名人的電話與地址,盡管他記憶電話號碼的能力超乎尋常。
《人民文學》編輯部的出行合影,右二為周明,左一為王南寧。照片由楊學光提供
天花板級的編輯
1976年,我初到人民文學工作時才二十出頭,從一個插隊知青一夜之間成為了《人民文學》雜志的助理美編。初來乍到,面對眾多資深編輯,自然對融入這個集體有幾分拘謹與不安,是周明幫我消除了心理障礙,很快與大家熟絡起來。
周明是一個工作狂,也是一個社交狂,他自帶氣場,在單位只要他一出現(xiàn),氣氛便活躍起來,同事之間偶爾發(fā)生點兒小矛盾,只要他干預一下便能輕松化解。不了解他的人看他整天嘻嘻哈哈,以為他是個靈活有余原則不足的人,其實不然,一旦他較上真,就會堅持到底,幾個重大題材的報告文學就是他堅持原則的結果。家喻戶曉的《哥德巴赫猜想》及其他幾篇報告文學從提出選題、物色作者、進行采訪、初稿完成,到編輯送審,至三校付印刊發(fā)都不是一帆風順,其間需要解決諸多問題和投入大量工作?!陡绲掳秃詹孪搿返茸髌钒l(fā)出后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這個功績當之無愧應屬于周明和另一位優(yōu)秀編輯王南寧。
至今一提到《哥德巴赫猜想》,讀者首先想到的是陳景潤和徐遲,然而編輯部的知情者馬上想到的會是周明和王南寧。周明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一貫兒女情長婆婆媽媽,但處理工作卻一向雷厲風行不拖泥帶水,編出來的稿子清清爽爽干凈利索。在我心目中《人民文學》是文學刊物的天花板,《人民文學》編輯也應是編輯中的天花板,周明就是堪稱天花板級的編輯。
這幾天悲痛之余,想起周明,滿腦子卻是無數(shù)美好快樂的事情。按年齡我屬于晚輩,論資歷他屬于我的師長和領導,但他從不以年長自居,也全無領導的架子。不光是我,但凡與他有過接觸的人都會有同感。無論交情深淺共事長短,見面時他總是笑臉相迎,不論男女老少職位高低,寒暄后便認真嚴肅地討論與之密切相關的話題,分手時仍報以燦爛的笑容,沒有絲毫的敷衍,只有滿滿的真誠。
編輯部的老頑童
說起周明必然要提起閻綱和吳泰昌。1976年1月《人民文學》復刊時編輯部有個評論組,大名鼎鼎的評論家閻綱、吳泰昌、劉錫成坐鎮(zhèn)評論版面。吳泰昌是安徽人,北大中文系畢業(yè),周明和閻綱是蘭州大學同學,也是陜西老鄉(xiāng)。閻綱儒雅內(nèi)斂,很少見他開懷大笑,即使聽他講述幽默的事情,也難以從他臉上察覺出絲毫的笑意。周明和閻綱的默契卻是打骨子里來的,聰明絕頂且反應遲鈍的吳泰昌經(jīng)常被周閻二位愚弄,鬼點子一般都是周明策劃,由閻綱實施的。
記得一個夏天中午,吳泰昌早早吃完飯,搶先躺在評論組唯一的一張行軍床上開始午睡。當他進入睡眠狀態(tài)時被電話驚醒,對方號稱是吳家的親戚,從外地來京,等著吳泰昌去北京站出站口接他。從東四八條到北京站不算太遠,騎車十五分鐘,一個多小時后當吳泰昌大汗淋漓回到辦公室,卻看見閻綱安穩(wěn)地躺在行軍床上酣睡,臉上沒有一絲愧疚,而周明早已不知行蹤。
負責總務的陳樹成五十來歲,老伴去世,一直想找個對象。一天他接到一封神秘女士的來信,信里對他充滿好感,并夾帶一張外交部禮堂次日晚場的內(nèi)部電影票,約會暗號是左手拿一本《青年文學》。正值數(shù)九寒冬,老陳按時赴約,在電影院門口等了半天,也沒見神秘女士現(xiàn)身。第二天上班,老陳噴嚏連天,周明和閻綱輪流過去慰問,看老陳一臉沮喪,周明和閻綱都覺得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兒過火。
周明愛開別人的玩笑,當然也從不忌諱別人對他所做的惡作劇。一次春節(jié)單位會餐,大家事先商量好輪流給周明敬酒,等到他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時,為時已晚。酒酣耳熱的他一直笑個不停,眾人把他扶到沙發(fā)躺下睡著后,南寧用一塊紅桌布蓋在他身上,隨之眾人分工有序,有負責放哀樂的,有致悼詞的,有拍照錄音的,其他人則排隊依次鞠躬,哭天喊地,嘴里念念有詞,整個過程被完整錄制下來,磁帶原版被周明笑納珍藏。
1978年《文藝報》復刊后整個評論組被“一窩端”,閻綱、吳泰昌、劉錫成去了《文藝報》,被編輯部稱之為三劍客的周明、閻綱、吳泰昌從此各奔西東。
如果說周明是編輯部的老頑童,那么王南寧則是大伙兒公認的小頑童。南寧來自西北大學,和賈平凹是同學。她被安排在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編輯室,在周明的麾下。1960年王南寧的父母受周恩來委派去西北主持工作,她隨父母輾轉新疆甘肅陜西。她滿口的秦腔讓周明喜出望外,聽他倆你一句我一句的,好像早就認識。
沒幾天我和南寧在13路玉淵潭總站遇到,坐同一輛車去編輯部上班。車上我倆一路聊著,共同的愛好讓我倆聊得熱火朝天且很投機,就這樣我倆迅速被周明收編。毫不夸張地說,在周明的帶動下,加上南寧的發(fā)揮,以及我的推波助瀾,編輯部本來一個嚴肅的會議,開到最后竟然成了曲苑雜壇。
大事小事難不住他
周明不僅為《人民文學》雜志社提供了大量正能量的情緒價值,也對雜志社的整體建設和刊物的主體思路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1976年復刊時他擔任支部書記、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編輯室主任、工會主席,還兼管總編辦公室,身兼數(shù)職,事無巨細,但每件事都讓他干得有聲有色。他善待每一位同事,尤其對年輕人,以表揚鼓勵為主,從不指責,即使批評也是和顏悅色,對事不對人。遇到對稿件產(chǎn)生不同意見的情況,也不會表現(xiàn)出沖動過激的情緒,總是以平和的表達方式,最終達成意見統(tǒng)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周明擔任雜志社常務副主編,負責的事更多,這時的單位情況比十年前要復雜得多,但從沒看到他有絲毫的煩躁和抱怨。偶有難纏沖動、滿臉怒色的人沖進他的辦公室,等出來時卻像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
周明是我的入黨介紹人,也是我的人生引路人。他帶我進入文學殿堂,拜訪過很多文藝老前輩,他跟我講的很多文化界的人和事,可以說遠遠超過了《新文學史料》。記得有一次《人民文學》召開短篇小說座談會,他帶我一起去總參第一招待所辦理駐會事宜,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但是他分分鐘就搞定。還有一次去華北油田采訪,他帶我去任丘打前站,辦理完接洽事宜后已經(jīng)是深夜,忽然想起接待用的筆墨紙硯還沒落實,但此時店鋪早已關門,無奈我倆只好回房間睡覺。我一直惦記著這件事,心想明早要盡快解決,不能耽誤開會,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四樣物件一件不少地擺在會議室門口的接待桌上。這就是周明,大事小事都難不住他。
他是一個不怕麻煩的人,從不嫌棄棘手的事情,包括替同事故去的家人料理后事。他經(jīng)常跟我講,年輕人要經(jīng)歷各種事情,尤其不要看不起小事,經(jīng)歷了各種小事才能成就大事。我牢記了他的這句箴言。
周明是作家的朋友,同事的至親,謀面者的神交。五十年相處的各種情景歷歷在目,一個曾經(jīng)活蹦亂跳的人走了,一個神氣活現(xiàn)的人走了,一個奔忙在文學圈的人走了,就像和他出差睡在一個房間,被他聊到興頭的時候他卻倒頭睡著一樣??蓯鄣闹苊?,可恨的周明,可恨的是他再也不會醒來。
好人周明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