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周明 —— 那股勁,真好
看消息,說周明走了,92歲。我腦海里立刻浮現(xiàn)出的就是他那見了人總是樂呵呵的表情,總愛騎個自行車到處走,見到熟人老遠就下車推著過來跟你打招呼的模樣。非常和善也非常熱情的一位老師。
我與老師認識很早了?!八娜藥汀狈鬯楹蟛痪?,《人民文學》就發(fā)表了徐遲寫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震動了全國。那時正是全國科學大會要召開,這份報告文學的推出有力推動了科學春天的到來。我們那時候都還是小孩子,對這樣寫科學家的作品愛不釋手。后來,周明陪徐遲老來上海,到出版社來。我也得以與徐遲老相見。我知道,這篇作品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周明起到了穿針引線的絕對作用。
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采訪的作家徐遲(前排右一)、黃宗英(左一)、秦牧(后排右一)、數(shù)學家陳景潤(前排右二)及周明(后排中)、王南寧(后排左一)
緊接著,黃宗英就接到了寫南京的林業(yè)女科學家徐鳳翔入藏研究稀有林木的報告文學的任務(wù),這件事也是周明串聯(lián)起來的,我當時正隨著黃宗英在深圳做都樂公司,黃宗英二話不說就去了西藏。后來就傳來她在西藏摔骨折了。我不得不放下公司的一切事務(wù)奔赴西藏接她回上海。黃宗英是在臥床不起的狀態(tài)下寫完了《小木屋》的,周明從北京趕到上海,在新康花園的家里跟黃宗英雙手緊握,表示感謝和敬意。
周明、冰心與被稱為“最愛搶鏡頭”的“咪咪”的合影
再一次跟周明見面就是去木樨地看望冰心時,恰好遇到了他。周明是前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謙遜和悉心工作,是我們怎么學都無法學通的本事。中國的文學事業(yè),需要無數(shù)像周明這樣的老師來促成。他的作用不在于有多少事后諸葛亮式的“理論”,而是一種帶有直覺和經(jīng)驗的判斷和行動。這非常重要。
我們是做出版的,出版這個行業(yè)非常特殊,它并不等同于理論成果結(jié)晶,不能把科研成果與出版劃等號,出版需要帶有某些試探性、某些不確定性,這恰恰是出版業(yè)的價值所在。如果出版只是摘取成果,那么出版就失去了意義。而寫作同樣具有這樣的價值。我在周明老師身上學到的就是這種萌動的敏感以及伴隨著敏感的應(yīng)對能力。想到即做到。中國文壇失去周明或許要比失去其他人更加受損。我也才知道他是陜西周至人。他從不和我說陜西話。他和我說話前總會使勁地拍我一巴掌。那股勁,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