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掰彎——評劉汀組詩《一塊木屑只能愛離它最近的火》
1
詩與詩是不同的。這世上有的詩,有著自己的起承轉合、要秀出內(nèi)在的前因加后果,靠的是詞和語句的增殖與演變、節(jié)奏的增殖與演變,由此才形成自己的結構,也形成了自己的呼吸——形式也是內(nèi)容,這類詩要表達的經(jīng)驗和頓悟,大約也會與文本的樣貌同構。具體什么樣貌?我想可以比作串珠:一根線,貫通起諸多單元化的閃爍之光,并且被聯(lián)結成特定的形狀。這種詩很多,或者可以說歷來占到大多數(shù),但也并非所有詩作都會這么寫。很多優(yōu)秀的詩作也可以是短的、即興的,不必有那么多起承轉合,而只需要聚能于一瞬間的照亮:中國古代的絕句就只有四句(絕句里當然有結構、有規(guī)則也有承轉,但都被壓縮成了微景觀),佛教禪宗的偈子若視作文學文本則充滿了即興和神秘色彩,一海之隔的日本有俳句,與上述二者都有血緣之親,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階段曾有過“小詩”熱潮,前些年中國詩壇出現(xiàn)的“截句”文體也同樣可置入這一話題譜系加以談論。這類寫法,大多著意于白描式的捕捉、瞬間的局部聯(lián)想、語言的一次性轉軌(或者錯位),以簡明的、直接的結構方式,從生活中截取一系列的畫面片段或從內(nèi)心深處釣起靈光一現(xiàn)的啟迪鋒芒。相比于串珠的結構性閃爍,后一種寫法更像是諸多枚單顆珍珠的獨立式閃光:大珠小珠落玉盤,它們各自叮叮咚咚起來;盤子是同一面盤子,說到底那些嘈嘈切切錯雜彈的聲響都在彼此呼應,但從形式和結構上,倒也不必聚整碼齊,也先不必把那些思緒和話語強行串在一起。
劉汀這組詩就屬于后者,其實是一系列具有經(jīng)驗范型相關性的偶感,正屬于嘈嘈切切錯雜彈。
因此我打算也在評論的形式上呼應一下。我也用“偶感”的、切片式的方式來談談我的閱讀感受。
2
先從組詩的題目說起。總標題叫《一塊木屑只能愛離它最近的火》,這是組詩中的一句,那一節(jié)原文如下:
在森林中
一棵樹只能愛
自己周圍的樹
在灶膛里
一塊木屑只能愛
離它最近的火
很漂亮、很亮眼的一節(jié)詩。其實在我看來,這節(jié)詩的前半截似乎更好,一棵樹只能愛自己周圍的樹,經(jīng)驗對象更直觀(幾乎是日常視覺化的),化尋常為神奇,建基于常識,符合樹的客觀規(guī)律(相互緊挨的視覺規(guī)律乃至不可移動的物理學規(guī)律),又對人類生活有一眼即知的影射。但作為題目,確實后半截更合適:語言的創(chuàng)造正是一種燃燒,它認出火、靠近火,甚至最后變成火,隨即消失。那光和熱是劇烈的,也是一次性的;是一次性的,但又是永恒不滅的——那些光熱終究還有機會被記住。
瞬間的燃燒與湮滅,指的是語言創(chuàng)造,但更是指生活本身。生活何其浩大、何其堅硬,卻又是像風像水的東西,吹著吹著就不見了,流著流著就忘掉了。而劉汀這組詩恰恰就是在跟那些最容易“不見”和“忘掉”的生活內(nèi)容較勁:他寫下的這些經(jīng)驗,似乎都沒有什么卓爾獨特或者驚天動地之處,但詩人將這些常見的生活經(jīng)驗稍稍掰彎、扭曲出來一個小小的彎鉤,就這么緊緊地掛在了記憶的衣角上。我們看看他寫了些什么:現(xiàn)實生活細節(jié)引出的一些小小聯(lián)想或慨嘆(《偶感十章》)、雷陣雨捎帶來的出神時刻(《雷陣雨七章》)、花花草草的微妙刺激(《辛丑初四日某植物園觀花草記》)、體檢醫(yī)院里的眾生相和嘈雜戲分(《體檢》)……無一不是“小事”,寫出來形態(tài)也是“小制”,但意蘊卻是深的:
十年來,體重長了八公斤
十年來,身高降了三厘米
我比事實上的自己重
但比想象中的自己高
就像這些片段所記錄的生活本身,寫出來比事實小,聊進去又比想象大。
3
如果從最直觀的層面上說,劉汀這組詩的詩意發(fā)起機制,首先是“行動的凸顯”:做了某件事,或者僅僅是做出了某種動作,忽然啪嗒一聲,一種意外的感受出現(xiàn)了。
這種感覺在《偶感十章》里最為明顯。我們來看這組詩前幾節(jié)(也就是“前幾感”)的開頭句:“睡覺落枕”“編輯核紅”“晚上在小區(qū)外散步”“音樂會開演前/樂手們要給樂器調(diào)音”……即便有些詩作未必在一開篇就亮明因由,但這些感受由何而來、因何而起,大約都是會迅速給出指示。這是一種“經(jīng)驗的直觀感”,不用起興(這是《詩經(jīng)》延傳下來的一種詩歌美感召喚方式),而直接走身體性的路徑迎面介入。這很大膽,當然也很現(xiàn)代——這不僅是從詩學風格上說,也是從當代人現(xiàn)實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的自身形態(tài)上在講。
行動和動作,在劉汀的詩里有許多種不同的展開方式,或者說自我成立的方式。例如,它可以通過自身的反常狀態(tài)成為一種對象化的景觀:
我在一個
十五米長、三米寬的
長廊里,走了一萬步
這四面透風
看不見天的地方
只需一場小雨
就會變成囚籠
又如,它可以由具體的行動被闡釋為抽象的身份認同:
我自幼對奇觀異景
不感冒,平生只愛逛
兩個地方
書店,和菜市場
在無盡的書中
我看見自己的貧乏
在斑斕的菜市場
我則感到自己的富足
四十年的努力之后
我勉強成了一個
吃飽了飯的讀書人
有時候,一種具體的動作,又可以變成生存境遇的普遍象征:
我
哭我的
你
笑你的
我們都聲音
小一些
免得
互相打擾
無論哪種,我們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行為和動作在劉汀的這組詩中,構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種抒情動力機制,也構成了最便捷的思緒啟動按鈕。這是一種以“行”帶“思”的寫法,也是一種具有高度身體感的寫法。它有著高度所指化的具體性。如此寫出來的詩,當然未必能保證每首都精彩(比如劉汀這組詩里也有一些段落,似乎就沒能夠刺穿現(xiàn)實的表皮,因而顯得相對較淺較平淡),但總體來說,這樣的寫法在今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4
前面說到了身體感。身體是重要的,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身體的感知之所以成立、之所以能夠被訴諸表達,乃是因為這活生生的身體終究是鑲嵌在世界的結構體系之中,同寬闊的世界發(fā)生著極其復雜的聯(lián)系。唯此,身體才能獲得它真正的具體性,才能成為“這一個”而不是隨意的任何一個。由此再進一步說就是:經(jīng)由身體,詩終究還是要抵達世界;除了“行動的凸顯”,這里還有“世界的凸顯”。
那就看看劉汀詩里呈現(xiàn)出的世界。
至少在這組詩里,劉汀寫出的世界不是總體性宏大世界,而是大世界的許多小角落——當然,是充滿趣味乃至深意的小角落。今天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專門化了,我們的文學想象似乎正對它越來越無可措手。世界正在激起我們的“巨物恐懼癥”。而應對宏大的一種方式便是更認真地——甚至更佛系地——剖開它的局部。對空間片段的截取、對時間細節(jié)的慢放,是劉汀這組詩常用的方式,我們也跟著他見識到了許多幅裝裱在小小畫框里的“世界一角”景觀。諸如地鐵忽然停車,“我”披了女兒的雨衣上街,花草樹木在努力生長,五臟六腑被具化成體檢單上的數(shù)字指標……這世界的棱面有很多,有些棱面甚至可以只針尖大小。世界迎面撞上“我”的方式亦有很多,有些相撞可以把雙方都撞得略有變形。而所有這些棱面和方式,都被鑲嵌在巨大的、看不清輪廓的肌體上,那捆縛是柔軟的,然而絕無可能逃脫:
腹部一條幼年的疤痕
狀似蜈蚣
可惜啊,它空有百足
四十多年了
也沒走出
這具庸常的軀體
某種意義上,這組詩寫的也正是世界的百足(也是百相),寫的是世界的百足如何被以又軟又蠻橫的方式,耽擱于“我”這副抖著肉感的軀殼之內(nèi)。
5
還是順著“世界”來說。有時,劉汀會讓筆下的世界和生活忽然走岔、串臺。一個詞串到了另一個詞,一件事變成了另一件事,轟轟烈烈、大吃一驚,但又自嘲一笑、無足輕重。
有一處“岔路”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個“諧音梗”扳錯了日常對話的軌道:
抽血的護士問
你暈針嗎?
恍惚了一下
才猶豫著回答:不暈
我撒謊了
因為見過太多的假
我已對所有真過敏
從“針”到“真”,作為聽覺的語言對作為視覺的語言進行了明目張膽的偷換,這是小小的修辭把戲,我們當然能夠會心一笑——只是翻譯家們大概就笑不出來了,上了這種手段,換一種語言可該怎么翻譯呢?總不能把“needle”給諧音成“noodle”吧?這自然是玩笑,這一節(jié)詩本身也是小小的玩笑,甚至整個這一篇組詩都充盈著“滄桑玩笑”的解嘲和松弛。但笑僅僅是手段、僅僅是形式。笑的背后是嘆息,而嘆息的背后是洞悉:我們顯然都能從劉汀這組詩的背后,讀出無奈與辛酸來。就像上面這節(jié)詩,喜劇性的恍惚引出的其實是悲劇性的洞察,“針”與“真”的諧音顯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與“假”的不諧——很遺憾,在這種不諧的關系當中,占壓倒性優(yōu)勢的永遠是“假”,而我們除了適應“假”之外已別無他法,甚至我們?yōu)榱诉m應假已難以再適應“真”。
類似的辛酸(甚至委屈)痕跡頗多:例如從樂器的聲響聯(lián)想到人世的(或者輿論場上的)雜音,便有了“所以我輕易不罵人/所以我更不怕,人罵我”式的自我寬解;例如一個人在人群里咳嗽(這背后是否也有隱喻?),忽然就想到了“咳嗽,是/最古老的憤怒”;人的憤怒不易排解,如同花的活力總被扭曲,“花,好端端長在大地上/被人移到花盆……開得努力鮮艷,又卑微討好”;至于花草不一樣的長法,其實又呼應著肺腑不一樣的疼法,“可難過起來一個味/都是,又苦又酸”。在這些地方,詩人自己的表情忽然完全凸顯出來了,這又是“自我的凸顯”。它好像很清晰,但真的清晰嗎?“反正這人世/值得看清的東西/也沒幾樣”。更準確地說,這或許是一種被清晰地看到了的模糊乃至衰敗,自我在凸顯、但被凸顯出來的內(nèi)容卻是生命的漫漶,就像詩里醫(yī)生給出的四條健康建議最不花錢卻最“買不起”,就像詩人似乎在等待醫(yī)生開口說些什么、最終卻只有沉默令人心安。
當然,這種自我凸顯,或許干脆說是對自我的無奈和滄桑的凸顯,也未必全都徘徊在低音區(qū)。在一節(jié)詩中,劉汀提到了骨密度變軟,以一種常規(guī)性的方式,他把骨密度的具體之軟,轉移向了腰桿(精神姿態(tài))的抽象之軟:“我早就對萬物/卑躬屈膝。”但究竟為什么軟至如此?在此處,詩人似乎破例袒露了一下原因:其實只有六個字,“自從生了女兒”。這一句著實令我心內(nèi)一動。我會知道,這不是軟,這是溫柔。進而我們也能夠感受到,那些自嘲、那些無奈、那些輕輕的羞于說出的傷感,說到底也不是因為頹喪和晦暗,說到底還是因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