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2025年第9期|黎陽:西嶺筆錄(組詩)
獨(dú)守千秋紙上塵
——致林雪
葵花開過赫圖阿拉
虎嘯,總會穿過林子
那時候,飄落的紅絲巾
才是先人留給遼河的箴言
在鐵馬金戈照亮的泥土之上
千山的詞牌
點(diǎn)綴逃荒的根系
一個心懷鄉(xiāng)土的人
總是走走停停
在詩歌那邊,姐姐
還有誰在等你
劃撥夜空的吟唱
水荇牽風(fēng)翠帶長
——致魯荒
那年的飲者,指點(diǎn)文字
一衣帶水,野鴿子梳理羽毛
訥謨爾河的秋天,流淌在身后
流走粉條和大豆的前生
還有帶著詞匯的遺腹子
思念不是南花園的草木
季節(jié)輪回,大雨中的凝眸
也會讓心底的泥沙
翻過堤岸,溢出麥豆的句式
故鄉(xiāng)是綠色的訊號
不斷地綠,才能讓
兩岸人的段落,連綿起伏
此生看去,依然是處處留白
原來真是盲人摸象,不懂
原鄉(xiāng)的模樣
亦道春風(fēng)為我來
——致蔡淼
手挽著那拉提的春意
我們沿著石階
眺望雪山和蒙古包
蜜蜂,落在女性的衣服上
引出一串串尖叫和笑聲
那些馬背上的漢子
不斷用馬術(shù)引來童稚的眼光
手機(jī)抓住了白云下的像素
而炙熱的陽光,怎么也
握不住心里的缺憾
寂寞的蜂箱里,幸福
不斷被收集成冊
只有落在花叢的身影
才會不斷被提及,不斷
消失在去的路上
雪上空留馬行處
——致張繼春
北風(fēng)吹散念頭的星子
暮靄的炊煙
裹著人間煙火,點(diǎn)燃嘴角的笑意
我站在夜的屋檐下
目光閃爍,停止的杯盞
聚的日子,為數(shù)不多的你
雙拳緊握,抵擋時光流逝
落座在西嶺腳下
同為過客,指點(diǎn)寬窄相宜
錦江照亮的舊臉龐
不再寒暄,揮手之間
古道上,雪裹著夜
掩蓋興安嶺下的濤聲
只有一行足跡,延伸到心底
蜿蜒到天際
平明送客楚山孤
——致魯荒先生
山還立在遠(yuǎn)處,只有光
點(diǎn)亮村口的送別
母親,看著客車留下的煙塵
沒有多余的話
手臂緊握提箱,這半生的浮華
點(diǎn)綴千里的擔(dān)憂和牽掛
咽下的苦,只是汗水的咸澀
也有綠葉釋放草木的芬芳
趕路要趁早,這是老輩子人的
叮囑,心懷正路
才是一個“人”字的書寫方式
棱角,會被光陰磨平
只要山魂在,就會讓
野百合開出春天的花瓣
馬踏深山不見蹤
——致胡志公
笑得越淺,白云就越難捉摸
草木長勢不變,溪流潺潺
鐘鼓之聲,也只是隱約在
石階之上
話語越輕,濺起的波瀾
就會環(huán)繞屋檐,壓在
睜開的眼眸里
只有檀香,久久不散
沒有誰不知道來路
或許沒有人知道來路
陰陽魚周轉(zhuǎn)的不是方圓
而是瞬息萬變的微量元素
只有歲月化為年輪
顯示在樹樁或者鬢角之間
辭家終擬長游衍
——致羅廣才
河?xùn)|,總會轉(zhuǎn)向
落葉的秋色
北斗星的勺子裝滿
相思和鄉(xiāng)愁
只有月亮,不問柵欄的高低
家的影子,放不下也丟不開
褪色的毛巾上,絲縷牽掛
破碎走神的溫度
津門,學(xué)會走路的人
才明白九河下梢的碼頭
巴蜀,學(xué)會不說空話
才知道蜀道難于耿直的尺度
余下春秋,只和文字為伍
西嶺雪山才能靠得住
詞語,才是最后的朋友
翻越藩籬,溯本的捷徑
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
——致張玉春
信手拈來的驛站
腳印,風(fēng)雨中汗的印記
常在河邊走的人
懷揣博爾多站的舊皇歷
紙上的往事,總會在筆芯
名詞深陷,傳出撕心裂肺的
爆辣,回鍋的熱浪
濺出泥土的鮮香和祖父的身影
老萊河畔塔頭堆的螞蟻
搬走汛期的糧食
流水拖著泥水和稗草
奔向大青山下的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