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永: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漫說“中秋節(jié)”
何謂“中秋”?
詩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敝V云:“天上月圓,人間月半?!鞭r歷每年的七月、八月、九月為秋三月,而八月十五日正好居于秋天的正當中,故稱中秋,亦云“平分秋色”。宋代詩人李樸《中秋》詩云:“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為何說“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年四季十二月,月月月半月兒圓。為何“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據東漢大科學家、天文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講:“月光生于日光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奔串斣虑虮诚蛱?,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的反光時,就是農歷的每月初一,稱之為“朔”;當月球被太陽照射轉向地球時,地球上的人看到圓滿而明亮的月亮,就是農歷的每月十五,稱之為“望”。
每年的中秋,都在秋分前后。秋分,太陽幾乎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月亮看上去又圓又亮,所以說“月到中秋分外明”。盡管中秋節(jié)在唐朝以后才正式確立,但中秋賞月至晚于唐代已經開始流行。據唐末五代時期政治家、文學家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每年中秋都要在太液池賞月,并專門修建了“賞月臺”。現在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中秋賞月詩,是唐代詩人李嶠《中秋月》詩:“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也有清代學者記述,最早的賞月詩是唐代“詩圣”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然而李嶠去世之年,杜甫只是一兩歲的幼童,不可能早于李嶠。
什么朝代“中秋”開始成為節(jié)日?
據稱,將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正式作為一個法定節(jié)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間(公元976年—997年)確定下來的,所以從史籍可以看到,宋代的中秋節(jié)過得非常隆重。
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秋》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欒子女,以酬佳節(jié)。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p>
北宋時代非常崇尚“詩意棲居”的美好生活。這種美好風俗流傳下來,所以每年中秋之夜,家家戶戶在庭院中擺出時鮮瓜果和各種月餅,“享祭報功,眾祀秋成”,少男少女們焚香拜月,各有所祈:男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愿貌似嫦娥,美如潔月。
“中秋節(jié)”是古代的“豐收節(jié)”嗎?
我國于2018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時間確定在每年的秋分。秋分相對確定,一般在每年陽歷9月23日(今年秋分是農歷八月初二),而“中秋節(jié)”則在秋分前后,或與秋分重合,或在秋分前后一兩天,或三四五六七八九天乃至半個月不等。
我統(tǒng)計了一下,從1995年到2025年這30年間,“中秋節(jié)”與秋分之“日期波動差值”:二者比較接近的,有1999年9月24日“中秋節(jié)”(秋分后1天),2010年9月22日“中秋節(jié)”(秋分前1天),2018年9月24日“中秋節(jié)”(秋分后1天);也有“中秋節(jié)”與秋分在同一天的,但極少見,最近一次是1980年9月23日(只是不在這30年的統(tǒng)計之內);二者相距比較遠的,有1998年10月5日“中秋節(jié)”(秋分后12天),2006年10月6日“中秋節(jié)”(秋分后13天),2022年9月10日“中秋節(jié)”(秋分前13天);二者相距最遠的,是2014年9月8日“中秋節(jié)”(秋分前15天,與白露同一天)。今年(即2025年)“中秋節(jié)”是10月6日,在秋分后13天,離下一個節(jié)氣寒露只有兩天。造成“中秋節(jié)”與秋分之“日期波動差值”的原因,是因為農歷“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的“閏月規(guī)律”所“調節(jié)”的關系。我國古老的夏歷是陰陽合歷,二十四節(jié)氣是陽歷,故與之相關的清明和冬至二節(jié),屬于陽歷;而除夕與大年(春節(jié))以及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上巳節(jié)”、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和九月九“重陽節(jié)”等等,都屬于陰歷。而今年——農歷乙巳蛇年閏六月,多出了一個月29天,故“中秋節(jié)”自然就向后推——亦即“調節(jié)”了若干天。
說到閏月年,忽然想到故鄉(xiāng)有一句特別的謠諺——“毬十六年閏八月”,意思乃極不平凡的,很少見的,基本上是等不著結果的沒影兒的事兒。誰要是說,“嗨,毬十六年閏八月也等不住個你”,就等于徹底不指望你了。據傳說,閏八月是不吉之年。我留心了一下,上世紀初的1900年是閏八月,不用多說,發(fā)生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等;1976年也是閏八月,周、朱、毛三位偉人同一年先后逝世,唐山發(fā)生了7.8級大地震等。所以我們村的老人們說,嗨,都說是“毬十六年閏八月”,原來應在“七十六年閏八月”。當然,這可能只是一種偶然性,因為在上世紀的下半葉,還有1957年和1995年也是閏八月,比較集中,但不具有規(guī)律性。
我曾撰文講過,春分或秋分前后的“社”,相當于中國古代的“感恩節(jié)”。其實,秋分前后的“中秋節(jié)”,亦相當于中國古代的“豐收節(jié)”。每年到八月十五,北方地區(qū)的莊稼已經收割了一部分,再到九月九,大秋莊稼便收割得差不多了。此其時也,糧滿倉,人清閑,所以我們塞北老家的莊戶人常說:“八月十五九月九,好活的日子在后頭?!敝皇恰爸星锕?jié)”前后,北方地區(qū)最怕落霜,嚴霜會影響一年里最終的收成。俗話說:“八月十五霜落早,人無糧來馬無草。”不過,在“中秋節(jié)”這天晚上,人們會祈盼天上飄一點微云,或者落幾星小雨。俗話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庇终f:“八月十五滴一星,單看來年(正月十五)雪打燈?!边@些都是“瑞雪兆豐年”的好彩頭!
過“中秋節(jié)”的意義何在?
有節(jié)必有俗。良好的節(jié)俗與風俗,必然蘊含著美好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
八月十五是一個喜慶豐收,賞月嘗新,闔家團圓的節(jié)日。俗話說:“八月十五月兒圓,瓜果月餅擺得全?!睋鞔锶瓿删幾氲摹段骱斡[志馀》記述:“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庇謸鞔鷦⒍?、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記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家設月光(紙)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p>
這些記載,與我童年至今所過的中秋節(jié),有頗多相似之處。比如,所供之“果餅必圓”——什么都是圓的,象征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再比如,把西瓜刻成蓮花狀,形如眾星拱月;還比如,將月餅均勻切開,分給家里的每一個人,倘有誰外出未歸,還會特意留下一份,等待他歸來“團圓”。老話常說:“月圓人也圓。”又說:“中秋想念出門人?!彼灾袊瞬贿h千里萬里趕回家“團圓”的意識,古已有之,于今不懈。唐代“詩仙”李白詩云:“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碧拼娙送踅ㄒ嘤芯洌骸敖褚姑髟氯吮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最經典的要數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詞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前不久看到一個小視頻,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講過一段話:西方人強調個性與自由,而中國人則具有家庭與集體觀念,這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獨有的“大團圓”意識和“大一統(tǒng)”思想之由來,所以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不分不離不滅不散,很了不起(大意如此)。的確,每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員,每一個家庭又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團圓”的思想與意識,已然深入中國人的靈魂與骨髓,與生俱來地具有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而且由來有自,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這也許就是過“中秋節(jié)”的淳厚歷史價值和美好現實意義之所在吧。
李建永,筆名南牧馬,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者。山西山陰人氏,曾在陽泉市工作多年?,F居北京。從業(yè)媒體,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疤桒B”中國文學年選雜文卷主編。著有雜文散文集《說江湖》《說風流》《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等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