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月圓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是中國人心中共同的情結。圓月,是人們在中秋共同的憧憬。是溫情,是文化,是美味,是追憶……月光映照下,每顆心都蕩漾著各自的漣漪。而這種種的思索,又被中秋的月牽引,融入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又逢中秋,今日文藝副刊“大地風華”專版,為讀者呈現(xiàn)5篇中秋主題散文作品。讓我們借作家的文字,品味各自不同的中秋,望見彼此心中的圓月。
——編 者
桂花開得很好
劉醒龍
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家里的人,從大姐開始,直到小妹,有機會都要問一句:桂花樹開花沒有?
問這話,既是常理,也是習慣。
差不多20年前,讓我家兄弟姐妹們普遍關心的這棵桂花樹,還生長在大別山腹地的一處小院里。
那處小院,緊挨著一條潔白如雪的沙河。當初修建時,因其率先采用一種河沙沉淀技術,一時間轟動整個縣城,大部分人都不相信,怎么可以不用打基礎,直接將房子建在松軟的沙地上?正主持一個單位工作的父親拍板確定使用這項新技術,房子蓋好后,又率先搬進這所蓋在沙地上的房子里,哪怕后來一次次面對傾瀉而來的洪水,依舊保持著安居樂業(yè)的心態(tài)。說起來,家里人并非都是如此。比如母親,每當屋后的洪水暴漲到離陽臺只有一兩米時,就會通知孫輩回來看大水。其實,看大水是假,要我們回去預備著幫忙搬家是真。
在那處小院里,只有父親親手栽下的這棵桂花樹表現(xiàn)得比父親更加鎮(zhèn)定。
桂花樹是父親在小院建成的當年栽下的。沙地上的樹根扎得快,長勢也比別處硬地上的植物迅猛許多。父親后來說,這樹栽下的第二年就開花了。當面母親沒有說什么,私下里,母親偶有嘮叨時會說,哪有桂花樹第二年就開花的,能在第三年開花就不錯了。桂花樹哪一年開花的問題,父親和母親說法不一,然而,桂花樹年年開花的時間,父親和母親的說法沒有分歧。每當父親不無自豪地說,他種的這棵桂花樹年年中秋準時開花,母親要么不說話,只要開口,一定會對我們說:你爸種的這棵桂花樹比你們聽話,說讓中秋開花就一定在中秋開花。
當年,我們并沒有細想父親和母親話語中的深意。
多年之后,當父親和母親不再說這些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話可不是一般地說說而已。
桂花樹生長在父親的小院時,每到中秋盛花期,母親就會在樹下鋪上床單,再用一根竹竿,輕輕敲打樹上的枝條,無數(shù)花芳撲鼻的金色小花,用不了多久就會落滿床單。這時候,母親就會叫上父親,合力將床單上的桂花慢慢攏到一起,用竹筐盛起來,將里面的雜物挑揀干凈,撒上一些細鹽,再一把把地裝進一只方形玻璃瓶里。方形玻璃瓶最早的用途是裝潤膚用的雪花膏,一瓶可以裝進5斤。母親當供銷社的售貨員時,一大瓶雪花膏賣完了,花上5分錢將空瓶買回家,按不同季節(jié),或是腌上一瓶略帶清甜味道的蘿卜干,或是將桂花腌上一瓶。過了十天半月,打開瓶蓋,取出一小撮放進杯子,用開水一沖,那種咸咸的花香,喝一口下去,仿佛有芬芳從肚臍里冒出來。
因為有父親種下的桂花樹,因為有母親親手制作的咸桂花,那些年的中秋,無論我們有沒有在八月十五那天回到那所小院,也總缺不了中秋的溫情和中秋的美好。
算起來,這棵桂花樹已經經歷了四十幾個中秋了。前二十幾次中秋長在大山下、小城邊,后二十幾次中秋來到城市里、高樓下。那一年,小城大興土木,桂花樹生長的小院也要拆遷,為此父親專門打電話來,讓將桂花樹移栽到我在武漢城中的小院里。父親一個電話,引發(fā)一場不大不小的工程。且不說費時費力,僅僅讓一棵大樹離開縣境,必須要有的許可證,便花了不少工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將桂花樹從山里遷移到城里,之后便是父親沒完沒了的電話,每一次,總是問桂花樹活了沒有。若是在中秋前后,父親則會問,桂花樹開花沒有?最初的幾年,我說桂花樹活得好好的,心里很虛。原因是桂花樹乘車來到我在武漢的家中時,開吊車的司機失手將吊裝的鋼絲繩勒進樹干中,幾乎將樹皮弄掉整整一圈,剩不到巴掌大一塊樹皮,哪能擔得起向整個樹冠輸送養(yǎng)分的重任?小區(qū)里的園林工人無數(shù)次預言,這樹肯定活不成。
事實上,那幾年,桂花樹一直長得不成模樣,年年春天見不到多少新芽。至于中秋節(jié)前后,雖有少數(shù)枝條上開出一些花朵,但相對偌大一棵樹,實在是不成體統(tǒng)。父親是2012年深秋去世的。父親去世后,母親來武漢住了一段時間,在看到桂花樹的模樣后,輕輕地嘆息一聲。讓人意想不到,第二年春天,桂花樹所有的枝條都長出新芽,隨著秋天的到來,準準地于中秋節(jié)前后開出如同用金箔裝飾而成的滿滿一樹花朵。又過了幾年,母親也隨父親而去了。沒有他們的提醒,我也免不了會忘記對桂花樹的觀察,直到某一天,一場大風將小區(qū)里的大樹刮倒了不少,我家的桂花樹似乎也有些傾斜,這才細細察看,赫然發(fā)現(xiàn)先前的巨大的傷疤,幾乎完全愈合了。
那一刻,我沒有用父母在天之靈之類的話語來表達,卻深深記起父親當初說過的話。父親的小院拆遷之際,好些人上門來,要買父親親手栽下的桂花樹,其中就有我的一個發(fā)小,三番五次開出誘人的價錢。父親沒有答應,不是不在乎錢,而是在乎桂花樹本身。有一次,父親在電話里詢問桂花樹的情形,像是隨口對我說,這棵桂花樹從根部起,分成五根枝干,就像你們兄弟姐妹五人。也是在這一刻,我才懂了母親說“你爸種的這棵桂花樹比你們聽話,說讓中秋開花就一定在中秋開花”的深意。那些年,父親和母親最盼望的是一家人能在中秋月圓之際在一起好好聚聚??上切┠辏赣H和母親的愿望從沒有在中秋節(jié)這天得以實現(xiàn)。不是這個就是那個,總有人因這事那事沒有回家。
這幾年,桂花樹長得越來越好,便也想著用母親的方法,做些咸桂花,讓家里人像往年那樣嘗一嘗中秋的味道。中秋過了幾次,咸桂花一次也沒做成。不是自己不盡力,而是擔心小區(qū)每周一次噴灑的殺蟲劑殘留在桂花里。有時候又想學著父親和母親邀請家人來自己的小院,看桂花樹,聞桂花香,事到臨頭又將這念頭打消了。同時勸自己也該學學這越來越老的桂花樹,哪怕有可能致命的傷疤,也還可以依賴萬物天成,自然生長。桂花開在中秋當然很好,這幾年因氣候反常,中秋桂花沒有開,中秋還不是照樣在過!就像母親當年沒有責怪我們不肯成就中秋團圓的意愿,記著人間還有中秋,記著中秋屬于人間,一點心愿也是月圓,一縷心香也似丹桂。
所以,我對所有詢問桂花與桂花樹的家人說,桂花樹長得很好,桂花也開得很好!
月餅的味道
單小花
每到中秋節(jié),我總會想起那首歌謠:“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輕柔的旋律像月光一樣流淌,每每在心底響起,涌起溫暖的潮汐。這不僅是旋律,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家鄉(xiāng)有個沿襲百年的傳統(tǒng),每到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備上月餅和水果。家鄉(xiāng)的月餅,與如今人們常說的月餅有所不同,被稱作“團圓餅”。它圓潤的形態(tài)宛如天邊滿月,金黃的餅皮上印著吉祥的花紋,每一道紋路都寄托著人們對團圓的期盼。
小時候,每過中秋節(jié),我們家買不起月餅,母親就動手做。母親總是天不亮就起身,灶火映紅了她日漸蒼老的臉龐。她從缸里挖出來兩碗白面,倒在斑駁的案板上,用手將面粉輕輕刨成一個圓圈,中間露出一個小坑,在坑里倒入一股胡麻油,將雞蛋在案板上輕輕磕出一條縫,把雞蛋瓤倒進去,撒一把糖。和面是門學問。母親一只手往面粉里一滴一滴加水,另一只手在面粉中翻飛,將周圍的面慢慢收攏在一起,把和在面粉里的東西一下一下揉均勻。揉好的面團要醒一會兒,將面團裝在干凈的塑料袋里,塑料袋上面扣一個盆子。待它“蘇醒”了,便用搟面杖搟成圓片,拿茶杯口倒扣在圓片上,一塊月餅就成形了。茶杯口扣出的圓餅邊緣微微翹起,用筷子頭細致地點上一圈小圓點,像給月亮畫上星環(huán)。
最難忘的是烙月餅的時刻。大鐵鍋燒得溫熱,母親用油布細細擦拭鍋周圍,面餅滑入鍋中時發(fā)出輕柔的“滋啦”聲。炊煙從煙囪裊裊升起,帶著面食特有的焦香,彌漫在整個院落。我們幾個孩子圍在灶臺邊,看著面餅漸漸鼓起金黃的斑點,口水不知咽了多少回。母親額角滲出細汗,嘴角卻含著笑。
除了月餅之外,母親還會煮上一鍋豐收的盛宴:洋芋咧著嘴笑,裹著陽光和雨露的玉米散發(fā)著特有的芬芳,南瓜煮得糯甜,連鍋底的焦湯都帶著醇香。
我們總是喜歡將飯桌搬到院子里吃飯,中秋節(jié)也如此。
天黑后,父親把小飯桌搬到院里,將小木墩、磚頭搬到桌子周圍依次擺好,給我們當小板凳。門前樹的影子投在桌上,斑駁如畫。月亮明晃晃地懸掛在天上,像一面擦亮的銅鏡。晚風輕撫臉頰,帶著打谷場上麥草的清香。樹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叫著,仿佛也在分享節(jié)日的喜悅。我和哥哥姐姐們搶著吃月餅,吃著手里的、盯著桌子上的。父母看到我們爭搶的樣子,眼角的笑紋都堆在了一起。母親在我的臉蛋上輕輕撫摸了一下,說:“我娃慢慢吃,我不愛吃月餅,我的一份也留給你?!蔽夜苣赣H做的月餅叫“饃饃娃”,逗得大家直樂。
第一次吃到外面生產的月餅,是2015年在魯迅文學院學習的時候。中秋那日,老師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盒月餅,恰逢班上有兩位同學過生日,大家又買來了蛋糕。奶油花朵綻放在蛋糕上,燭光映照著每一張笑臉。班長組織了一場晚會,蒙古族的同學跳起頂碗舞,新疆姑娘的眼波比月亮還明亮,藏族小伙的歌聲能穿透云霄。我們分享著各自家鄉(xiāng)的中秋故事,月餅在唇齒間留香,魯院的月餅帶著文學的氣息。那是我吃過最香、最多的一次月餅。都說快樂讓人年輕,在魯院的日子,我真覺得自己年輕了10歲,仿佛又回到了在院子里搶“饃饃娃”的童年。
從魯院回來后,我到手機店打工,生活漸漸好轉。每年中秋節(jié),老板都會給我們發(fā)月餅、水果和飲料。記得第一次帶這些回家時,孩子們高興得又蹦又跳??吹剿麄兊男δ?,我心里滿是感激,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工作。后來的幾年,孩子們對月餅、水果和飲料沒了之前的新奇,甚至“挑剔”地說“這個太甜”“那個太膩”。
這些年,農村的變化翻天覆地,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硬化路通到了家門口,電商快遞能把各地的月餅送進山村。月餅琳瑯滿目,隨時都能吃到,可無論怎么嘗,似乎都不及母親當年做的那個味道了。
月自何處明
唐克揚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故鄉(xiāng)月更明只是美好的想象,是在特定時刻對特定空間的聯(lián)想。農歷八月十五,與地點無關,是與時間有關。
在什么“地方”看見月亮是個問題?!按航彼B海平”,是“海上明月”才這么特別,對于那些不怎么出海,甚至沒怎么見過海的中國古人尤為特別。學者們沒少爭議,《春江花月夜》是江南還是江北?這關系到什么角度可見江海之交的月出。不過最震撼我的,不是上述問題的答案,而是我從沒有過這樣的賞月經驗——詩人所在之處,至少得是城市的遠郊,荒林孤沙,一無所有,景物才能分外震撼。這首詩號稱“孤篇蓋全唐”,月亮和它周遭的關系也是,月色籠罩天地間的一切,就像聞一多所說的那樣,讓詩篇有了“更夐絕的宇宙意識”。
要不然的話,甭管是怎樣講究的現(xiàn)代景區(qū),也只能在人工化的環(huán)境里望見月亮——這也聯(lián)系到家喻戶曉的一句唐詩:“床前明月光”。那詩意沒的說,但若細詢這首詩的語境:在哪里?哪個城市、哪個街區(qū)、哪種住宅、什么樣的家具?對于詩意也有種種影響。
從李白的生平經歷看,我認為這首詩不大可能是在長安寫的。關于它的創(chuàng)作地,有安陸、廣水、揚州等說。更能激發(fā)我們興趣的,是更具體的“在哪賞月”的疑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這首詩有兩字不同:床前看(不是“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不是“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問題來了,是在床前“看”月,還是月光灑到床前?詩人是在室內還是室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因為這關鍵信息的差別,有了多種多樣的解讀。床,可能是臥具(和今天一樣)、坐具,也可能是井床(那就是在室外了)。有人甚至覺得,唐朝的民屋幽暗低矮,床前根本就不可能灑滿月光。
也許,詩意不能太當真。事實上,人們現(xiàn)在不那么在乎“看見”中的詩意了。半夜醒來,在旅館電視“前”看見月光,甚至在電視“里”看見月亮,有差別嗎?即使在室外,偶然抬頭,往往也是把手機轉向月亮,那其實是手機看見了月亮,而且比你看得更“清楚”,拍到放大很多倍的月亮,方便在朋友圈分享。小時候,我舉起望遠鏡看月亮的細節(jié),那令我“啊”出聲的美妙光景并不能永存。也許正是那一刻轉瞬即逝,才會讓人目不轉睛盯著它看?,F(xiàn)在,再高清的月亮圖片,恐怕也只能贏得你的一瞥,然后你就轉頭去看其他各式各樣的“月亮”了,譬如讓你聯(lián)想起月亮的冰皮月餅、月球燈……
作為一名建筑師,我更關注在何處“舉頭望明月”,而不必是“欲上青天攬明月”。近些年不乏一些商業(yè)項目,以“月”為噱頭,好像真的征服了這顆孤獨的星球,讓它專屬某些人工化的住宅或旅館房間窗戶了。實際上,在那里你能看見星空就算不錯了。
我做了個夢,夢到我又回到了多年前夜半的小屋:屋里很黑,窗外很亮……
網絡時代的中秋節(jié)
周志雄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以及數(shù)字技術的廣泛運用,中秋節(jié)這個承載了千年文化記憶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正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中秋節(jié)是中華民族萬家團圓的日子。社交APP、直播平臺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心理上的親近,變成了聽覺、視覺可感的瞬息可達。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與北京新媒體集團聯(lián)合舉辦中秋直播活動,通過演播室,將“盧溝曉月”的盛景、船上“海上生明月”的風光進行直播,網友通過網絡發(fā)來各地的賞月視頻,那些身處異鄉(xiāng)的親人、海外游子通過云端團圓,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全球華人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天涯共此時”的情感聯(lián)結。2024年,“湖南衛(wèi)視芒果TV中秋之夜晚會”通過XR(擴展現(xiàn)實)技術,創(chuàng)造出美輪美奐的“賽博月宮”,虛擬古代文人與當代歌手的互動表演,營造具有科技感、藝術感、時代感的中秋體驗,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極大激發(fā)了年輕人對傳統(tǒng)中秋文化的興趣。
在各種月餅創(chuàng)意中,3D打印技術讓這些創(chuàng)意以更低的成本落地。傳統(tǒng)月餅多為固定樣式,更換模具成本高、周期長,難以快速應對市場變化。3D打印技術通過數(shù)字建模,能精準還原復雜圖案,方便快捷,降低成本,實現(xiàn)多樣化的定制。一些中國古典名畫的元素也被融入月餅設計中。這些富有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生動圖案經過設計者的匠心轉化,讓月餅從節(jié)日食品變成承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既表達了中秋團圓的傳統(tǒng)意義,又通過創(chuàng)意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生活中煥發(fā)生機。
元宇宙、區(qū)塊鏈技術的運用,讓月餅有了新的形式——NFT數(shù)字月餅。數(shù)字月餅并不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與月餅有關的數(shù)字藏品。國內多個元宇宙數(shù)字藏品平臺都曾推出價位不等的數(shù)字月餅。傳統(tǒng)月餅商家參與其中,將實體月餅與數(shù)字月餅捆綁銷售,消費者在買到實物月餅時可獲得有專屬區(qū)塊鏈編碼的數(shù)字憑證,使月餅從一種節(jié)日食物演變?yōu)榫哂歇毺貎r值的文化產品,滿足了一些年輕消費者對時尚和個性化表達的需求。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中秋節(jié)所寄托的團圓、思鄉(xiāng)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愿是不變的。當“敦煌飛天”遇上航天探月,當“三星堆祭月”映入虛擬現(xiàn)實,當全球華人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歡聚共同賞月,這不僅是技術對節(jié)日傳統(tǒng)的賦能,也是對國家強盛、生活安康、人心凝聚的美好時代的直觀寫照。
拜 月
王 苗
小時候的中秋節(jié)有意思。姐姐性格柔和,儀式感強,中秋夜煞有介事地忙活拜月。爸爸疼愛孩子,把一張小圓桌搬到院子里,讓我們盡情玩。
那會兒的月餅,多是找食品作坊“來料加工”,用個很形象的動詞——“打”。人們只管把雞蛋、白糖、紅糖、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果脯狠狠加到面粉里,打出的月餅甜得發(fā)齁,香得令牙齒發(fā)抖。葡萄、石榴屬于價格較貴的非家常水果,香蕉、哈密瓜更是稀罕物,水果多是最普通的蘋果、梨、山楂,再加一些紅棗、花生。
以上吃食分門別類裝在盤子里,端端正正在小圓桌上擺一會兒,就是拜月了。并不是每個中秋夜都能見到銀盤一樣的月亮,當它躲在烏云后面不露頭時,難免掃興。爸爸一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我們又開心起來,急切盼著來年正月十五趕快到來。
拜完月,爸爸把小圓桌搬回房間,姐姐才允許我們開吃。不會好好吃的。自家打的月餅雖說香、甜,但硬得像石頭。我們把月餅掰開,只把里面的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和“紅絲”“綠絲”(果脯切成的細長條)挖出來吃掉。笸籮里一塊塊坑坑洼洼的碎月餅,大人要吃好些天。
我的性格跟姐姐相差甚遠,生性晚熟,不愛張羅,再加上這些年一直跟爸媽生活在一起,雖然已近中年,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甩手掌柜。城市不眠的夜空讓人想不起月亮的存在,奔波忙碌中只想把中秋當成一個普通假日,姐姐又在外地離得遠,家里的中秋節(jié)便失去了儀式感。月餅會買一些,不過爸媽舍不得買昂貴的月餅,我又以節(jié)食為由,不吃他們買的高油高糖的熱量炸彈。
懨懨寡淡之中,“別人”的中秋讓我心馳神往。大文豪蘇軾中秋夜歡飲達旦,寫下名垂千古的“明月幾時有”抒發(fā)幽懷;昆曲《長生殿》中,唐明皇和楊貴妃在中秋之夜最終團圓;《紅樓夢》中,諸裙釵歡度中秋節(jié),雖不乏秋涼之意,畢竟是熱鬧的歡愉……文學作品中的中秋是千錘百煉的意象,凝結著古人千百年的情思,這一顆顆晶瑩璀璨的明珠,白開水一樣的生活拿什么比?
今年中秋前,爸爸做了一個手術,恢復中的他急于證明自己能行,又不慎扭傷了腳,只能繼續(xù)休養(yǎng)。姐姐的小孩在保研大軍中搏殺,其中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令全家為之揪心。妹妹的工作也面臨重大調整。全家的“主心骨”媽媽明顯有些承受不住,整日恍神,媽媽一慌,我的世界也塌了……
好在,一切都過來了,所有結果都是好的。成年后的我從沒像今年這樣盼望中秋節(jié)。一家人坐在一起,說說話,聊聊天,所有煩惱便都是談笑間的微不足道。望著窗外高懸在天上的月亮拜拜,心里是踏實有著落的。
我真是個晚熟的人,人屆中年,才突然成長。生活的“五味”其實就藏在“無味”之中,“無味”才是真味、至味。之所以覺得寡淡,不過沒有用心去品嘗罷了。過去的月亮現(xiàn)在正照耀著我,我的遐思終究是古人具體而微的生活,所有人都處在生活之中,能有什么不一樣呢?
去生活吧,好好生活,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