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氳于文字間的茶滋味
讀過二三介紹茶葉的著述,大都資料豐富,可考究探討時,卻容易發(fā)現(xiàn),過于就事論事,作者缺乏茶水滋潤。近日得獲一冊薄小《杯中的故園:茶與中國人的風(fēng)味生活》,讀來茶味濃香,對每日飲用的茶水,增多了更為豐裕的認識。
《杯中的故園》收十數(shù)篇散文,篇篇透出茶與人生的種種“風(fēng)味”。譬如筆者平素愛喝本地一種“銀針”,喜歡其挺勁形態(tài)。該書有一章“君山銀針”,先讀,希望得到印證:“銀針,茶之形也——只采清明前的單芽頭,條條束緊索立,外披白毫,真似根根尖針?!薄白钣腥さ囊礇_泡時,簡直像觀賞一出水與茶之舞,吸飽了水的茶葉,芽朝上柄朝下在水中豎立起來,各自或速或緩地沉降至杯底,依然屹立不倒……這景,最宜用透明玻璃杯觀賞,杯中上上下下盡是立著的銀針,有形容這叫‘刀槍林立’‘萬筆書天’,都形象得很?!弊约簺_泡或飲用時,雖有歡喜心情,可這樣形象生動描敘,正是我見到、感到卻難傳言的情形。
平時喝綠茶,家中有一點兒友人饋贈的白茶,不會喝,怕糟踐,擱著。心有所系,翻開“白茶之味:草木氣息,古老的時間味道”一章。先觀制作,這是區(qū)分茶名的一個標志:“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現(xiàn)代意義的白茶,是六大茶類(綠、紅、黃、青、白、黑)中最后一個出現(xiàn)的‘晚輩’,它是品種與制法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如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其制作工藝特點是‘不炒不揉’,強調(diào)茶葉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自然萎凋至全干,或萎凋至八九成再烘干。因為在加工中不炒不揉,這樣茶的葉芽和梗外表都滿披銀毫,呈灰白色,故稱‘白茶’?!敝v清楚了。不過,作者還有叮囑:“白茶才是最適合夏天的茶?!痹颍骸傲蟛桀愔?,白茶性微涼,可解暑,它的滋味醇厚回甘,四季皆可飲用,尤其適合炎日當空的夏季?!?/p>
“白”之后,自然是“黑”了?!昂谏牟瑁赫l知剛猛勁直姿”一章,這么說黑茶取料:“綠茶的上等原料是極細的茶芽,黑茶卻一反其道,專選一芽三四葉或一芽五六葉的粗老茶葉,且講究越陳越香,鍛煉一身筋骨,經(jīng)得起多次沖泡?!比〔牟煌?,制作自然有別:“黑茶的發(fā)酵過程是六大茶類中最特殊的,發(fā)酵程度也是最徹底的。它屬于在茶葉殺青后,利用外界的微生物發(fā)酵的‘后發(fā)酵茶’,有一個‘渥堆’的專屬步驟——把茶葉的半成品堆放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濕熱的環(huán)境,促進微生物發(fā)酵。這一過程可長達四十天,促使茶葉最終變成黑褐色,茶湯變得濃釅?!痹瓉砣绱?。想想,這過程費了制茶人多少心思,經(jīng)過多少年碰觸驗證方才漸變成型。前人的身心積淀,我們今天得留意細品。
讀畢這本軟薄小冊子,筆者似乎漸漸經(jīng)由其中的文字敘說,觸碰到茶葉品類反映國人因南北地域不同形成的各自風(fēng)味,獨具性情;也打開了我總以家鄉(xiāng)綠茶排斥其它的僵固態(tài)度。這不,友人饋贈福鼎白茶沖泡起,葉片緩緩張開,微黃清澈的茶湯如此引人,生活又多出一層味道。由人及茶,由茶及人,瑣細茶事進而人生風(fēng)味,這是筆者從中體悟,并期望更多人讀到這冊《杯中的故園:茶與中國人的風(fēng)味生活》的心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