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喬生深度解讀魯迅手稿:再現(xiàn)《朝花夕拾》的誕生與時代印記
9月15日,“解讀魯迅手稿背后的故事”——大家手跡《朝花夕拾手稿》分享會在北京地壇書市舉行。分享會上,本書編者、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館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喬生先生就《朝花夕拾》一書的撰著背景與成書過程、現(xiàn)存手稿情況、魯迅手稿的多重意義等話題,對“大家手跡”書系新品《朝花夕拾手稿》一書的內(nèi)容和價值作了闡述。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創(chuàng)作的一部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寫作的十篇回憶性散文,前有小引,后有后記,共計文字十二篇。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cè)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jīng)過。
本書手稿現(xiàn)存小引、后記及正文七篇,藏于國家圖書館;其余《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jīng)》《瑣記》三篇佚失未見,但對于近現(xiàn)代文學史愛好者和名家手跡收藏者而言,仍足稱珍異。本次出版《朝花夕拾手稿》(文津出版社),不僅對國家圖書館所藏《朝花夕拾》的全部現(xiàn)存手稿進行高清掃描、四色影印,并將佚失三篇用《朝花夕拾》初刊本的影印件補足,還選收了幾篇性質(zhì)相似的魯迅憶舊文章手稿,作為全書附錄,以助讀者深入理解本書的性質(zhì)。
黃喬生認為,《朝花夕拾》是有計劃的寫作,是魯迅處于人生低谷中,在激烈和沉郁情緒間歇期向戀人“講述自己過去的事情”。讀者可以借此認識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心路歷程,見識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那個時代的人情風俗、教育體制、社會結構和政治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