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幾家人、百年史
2020年初,當我初次讀到徐則臣的小說《北上》時,便被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深深打動,一心想要將其搬上話劇舞臺。徐則臣生于江蘇東海、長于運河岸邊,對運河的深情流淌在字里行間。后來,恰逢我與李伯男導(dǎo)演在江蘇排戲,因緣際會,我們成功獲得了這部作品的改編權(quán)。
杭州,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南端起點,始終與運河血脈相連。我們堅信,這座城市最有責任、也最具能力,以話劇的形式講述這條母親河的故事。因此,話劇《北上》的籌備早于同名電視劇,從最初就確立“最大程度尊重原著”的創(chuàng)作原則,以意大利人“小波羅”的運河尋親之旅為主線,依托其特殊的外來者視角,勾勒出1900年前后運河兩岸的中外眾生相。這部茅盾文學(xué)獎獲獎作品并未依賴強烈的外部戲劇沖突,而是以舒緩深沉的筆調(diào),映照出大運河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
在話劇結(jié)構(gòu)中,我們重點選取杭州、揚州、淮安、聊城、通州等運河沿線的關(guān)鍵節(jié)點,讓舞臺成為運河時空交錯的精神道場。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于我而言,是一場身為運河兒女的自覺奔赴。我們希望用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不僅呈現(xiàn)運河曾經(jīng)的苦難與輝煌,更傳遞其奔涌不息的生命力,尤其對于年輕觀眾,愿他們能從中讀懂這條河承載的民族記憶與情感,并在未來繼續(xù)書寫屬于運河的新篇章。
這條跨越兩千多年的人工長河,是中華民族生命的圖騰,它無聲地見證著一代代人的聚散浮沉,也沉淀了整個民族的集體命運與精神故鄉(xiāng)。在杭州這座人文氣息濃厚的城市里,運河更賦予我們無盡的靈感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