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似絕句,廊如宋詞
從古畫上看,亭與廊是一對相依相伴的兄弟。如果再從審美和功能、比擬的角度加以區(qū)分,則亭似絕句,廊如宋詞。
亭,有頂無墻的小房子。頂是穹頂,倒漏斗式地凹陷,讓空間變得深邃,仿佛能綴得(容得下)繁星,在頭頂閃爍,明明滅滅。場地雖然不大,卻有實用性。說亭似絕句,是覺得絕句有四言、五言、六言,而亭有四角、六角、八角;絕句,講究平仄、押韻;亭,注重和諧、雅致,兩者異曲同工。
廊,是屋檐下的過道,抑或有屋頂?shù)倪^道。在建筑功能上,有貫通的作用,是房子與房子,房子與亭,房子與榭之間的紐帶。若拿廊與宋詞作對比,宋詞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廊也是長短不一,有寬有窄,自帶節(jié)奏神韻。宋詞在古代,人們用來在勾欄瓦舍等宴飲場所咿咿吟哦;廊在日常,便于悠閑者聚在一起,吹拉彈唱,抵膝聊天。宋詞接近音樂,抑或就是音樂;廊是讓音樂彈出旋律、拉出聲響的地方。
亭與廊,與我的生活有多大關系?幼時記憶,我對亭沒有過多的感知,倒是對廊印象深刻。鄰居沈家大門里的走馬廊檐,被滴著的雨水織成一道透明珠簾。人行在廊檐下,衣裳不會被雨淋濕。沈家是一座明清時的老宅,下雨天,天井里積滿了水。這時候,走廊的作用就顯現(xiàn)出來,人貼著廊檐走,從門口一直走到院子最里面。
廊檐臺階,有寬有窄,一院之內(nèi),不同的地方,該寬則寬,該窄則窄,均高于低洼天井。寬的堂屋前廊,可以擺一張小桌子,人坐那兒吃飯喝酒;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坐在小板凳上抬頭望天。古宅里的生活,安靜優(yōu)雅,晚飯過后,月上中庭,有人坐在走廊上拉起了二胡。
吾鄉(xiāng)有精致古園林,古風濃郁,老樹舊屋留下時光漫漫爬過的印痕。園中有楠木廳、半山亭,楠木廳四周是一溜曲折回廊,就像留白,使園中房舍看上去虛虛實實。亭在假山上,明明在小山頂,卻喚作“半山亭”,大概是從前的園主人覺得亭在半山最雅,這個角度好看風景。就這樣,在一園之中,站在廊下可抬頭看亭,坐在亭中,可俯望走廊。亭在高處,與廊對視。若有客來訪,在古園閑逛,最大的妙處,不論是在廊下,還是亭上,都一樣可以聽風賞雨,看假山流泉,一園子云卷花舒。
揚州何園,這座晚清名園里,亭與廊皆有。除了水心亭,我看見房子與建筑之間的復道回廊,巧妙地連接了園中的每個角落,人行于走廊上,啌啌作響。有人說它是最早的立交橋雛形,我倒不這么認為,它就是一道走廊,從這頭走到那頭;從古代走到現(xiàn)代。
一座偌大園子,亭臺樓閣,廊道就柔軟地盤桓其間。我喜歡何園的復道回廊的宛然走勢與錯落分布,曾站在二樓廊道,看園中一棵壯碩的玉蘭樹,花枝俏麗,心里想著花影舊時光里的古人生活。
廊橋,橫跨河流之上的古橋。這樣的橋,多在山間。橋上建有廊屋,路人可坐于橋上歇腳,聽橋下流水,嘩然有聲,看遠處青山,綿延伸展。
我在贛北旅行,曾遇一座廊橋。橋上風雨廊,木椅斑駁,似有包漿。這樣的座椅,有許多人來過,他們停留片刻,又走了。
廊橋之廊,為山里人遮風擋雨,無意中成為一條河流之上的風景。廊橋的一方屋檐,有鳥棲過,有風吹過,瓦上暗生青苔。
亭之妙、廊之美,在于不動聲色地遮風擋雨??梢韵胂螅瑥那坝螆@,花草明媚,一場驟雨,不期而遇,驚慌之中,急忙躲雨,幾個陌生人,站于亭中或廊下走道,面面相覷。
亭與廊,適宜眾人雅聚、少長咸集,張長李短,信息交流,或撫琴,或?qū)?。這些建筑小品,多建在花木植物之間,雅亭雅廊,宜做雅事。
也適宜睡覺、讀書。夏日伏天,人有倦意,可于亭中、廊下小睡。或可看書,看小半天的書,眼睛累了,看一看花木,也可仰頭觀察屋頂?shù)膬?nèi)部建造。亭與廊,多為卯榫結(jié)構。
亭之妙與廊之美,相似而又有不同。都是供人小聚,歇腳的地方,都是建筑小品,小而美,小而玲瓏,小而精致。亭之妙,飛檐翹角,如鳥翼,欲飛未飛。人坐亭中,遙望遠處天青色,似在等待一個多年的朋友。在中國許多地方,那些著名的亭子,大都在風景最恰當處。廊之美如紐帶,蜿蜒,飄逸。腳踩長廊磚道,在于邊走邊看,走走停停,順著一小段筆直,一小段彎曲,走進建筑的內(nèi)部。長廊兩側(cè),有日月光影。想到南京有老地名,曰明瓦廊,早在明朝就是繁華街市。路面寬敞,中間是官廊,店鋪鱗次櫛比?;蛟S是廊棚頂部覆蓋的是透明的瓦?又大概是那時廊頂留有天窗,自然光照射進來,廊下便一片光亮。
亭與廊,是公共部分,不是私密空間。所以,在蘇州園林里,亭中廊下,可以吟唱婉轉(zhuǎn)的昆曲。亭廊唱曲,會產(chǎn)生聲腔共鳴,在園子的每一處地方飛濺,濺到樹上,濺到葉上,濺到石上……遇水,則貼著水面在飛,其間聽戲,實在舒心雅致。
于我,則喜歡在亭廊吹風喝茶。雨天,我坐于灌滿清風的廊亭,這樣古色古香的建筑,亭與廊相連,頂上有青瓦鋪列,檐口雨水涓涓而下,流瀉成無數(shù)條細線。
亭廊邊,遍植繡球。最美的遇見,是有一簇簇的繡球花在面前搖曳,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隨風而動。
人在亭廊坐,如坐絕句、宋詞情境里。當在江南,看外面二三行人,撐著油紙傘,邁著長長短短的步幅,踩著平平仄仄的節(jié)奏,在雨霧中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