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视频在线,93看片淫黄大片一级,久久久一级黄色片,wwwjizz国产,日本三级福利片,国产精品九九九九,国产一区美女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李健邊地書寫中的“巨變”與“恒?!薄獜摹赌緣竞印返健短焐较隆?/em>
來源:《長江叢刊》 | 王志萍  2025年09月23日09:52

2012年,李健攜書寫民國新疆歷史的長篇小說《木壘河》在文壇嶄露頭角。此后不斷有中短篇小說問世,但并未突破讀者基于《木壘河》形成的期待視野。十年磨劍,繼2022年推出中篇小說集《臍血之地》獲新疆首屆天山文學獎提名后,李健新作《天山下》①又于2024年由《當代》雜志推薦,入選“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之“名刊名社拓展計劃”重點作品。

李健創(chuàng)作量不算大,獲獎數(shù)不算少,風評很高,全面深入地研究卻并沒有跟進。就現(xiàn)有的學術性研究成果來看,其作品內(nèi)容中的歷史、家族、性別和形式上的傳奇風、地方性是比較受到關注的方面。如評論家何英把《木壘河》《青杏》讀作“北坡莊子的秘史”②,劉小琳、晏杰雄提煉出《木壘河》“以家族敘事呈現(xiàn)民族史詩”“以兩性對照敘事呈現(xiàn)人性多元”“從性別沖突到文化沖突”三個方面的主題③。何英認為“《木壘河》就是一部由歷史、風俗、地域、傳奇等要素寫就的‘傳統(tǒng)小說’”,其間的風俗、地域元素注定了作品的傳奇風④。

很顯然,在當代新疆作家中,李健的創(chuàng)作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有其獨特性。李健說:“這些年來,我所有的寫作都是圍繞木壘來寫的?!雹菽緣臼瞧鋭?chuàng)作“獨特性”的發(fā)源地,也是其作品“地方性”的終極歸宿。李健懷著對這片自然與人文互融、農(nóng)耕與游牧交織的大地的熱愛,用文字使其成為展示多彩邊地生活及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窗口。木壘河長流不息帶走了歷史的風云變幻,沉淀下人們強悍的生命力、永恒的追求和瑕不掩瑜的本真人性?!短焐较隆匪拇螌懙健安菽疽豢菀粯s,應季而動,山永遠是它最初長成的樣子。”邊地人民的生存與發(fā)展像草木山水一樣蘊含著“巨變”與“恒?!睂α⒔y(tǒng)一的辯證法。

一、時代的奔騰和個體命運的浮沉

李健筆下的“巨變”使其創(chuàng)作整體呈現(xiàn)出“史詩性”追求。像草木一樣應季而動的,是如同木壘河一樣流動不居的社會時代變幻和個體命運跌宕。從《木壘河》到《臍血之地》《天山下》,李健堅持俯瞰歷史的宏觀視角,以編年史的方式將晚清到21世紀縱跨百余年的新疆歷史結構到小說敘事之中,塑造了新疆各民族人民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記憶。

由“西域”到新疆建省帶來的“新疆人”的地域身份認同,既是清軍收復新疆、“左大帥進剿阿古柏”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成果,也是“魏宗壽他大給一個趕大營的天津人趕馬車到新疆”⑥,季大媽祖上“推著小車趕大營,跟著左大帥的進疆隊伍到了巴里坤”(《天山下》)的底層民眾以主觀上個體謀生參與到客觀上歷史創(chuàng)造的結果。由晚清到民國,在《木壘河》中僅一句交待:“蔡縣佐是木壘河的老人了,做了好多年縣吏。”⑦“縣吏”是清代縣衙的當差,“縣佐”則是民國時期才有的官名。因此,晚清這段影影綽綽的歷史在李健筆下有“尋根問祖”的意味,只是開啟其歷史敘事的前奏。

民國新疆歷史才是李健濃墨重彩的敘事背景,幾乎出現(xiàn)在他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中,由此構建了民國新疆歷史書寫的文學版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稱贊《木壘河》“以民國新疆往事為描寫對象,彌補了新疆民國史寫作的一個空白”。⑧《木壘河》中魏宗壽家族的興衰榮辱,《臍血之地》中青杏、庫蘭與三哥,青杏、半春子與周馬駒,九月與拴牢、老尕之間的愛恨情仇,《天山下》中哈木扎家族所在部落由阿勒泰到木壘河的遷徙,無不與民國時期新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串聯(lián)在一起。楊將軍、盛督辦、金督辦的權力更迭帶來的政治動蕩是大時代的“巨變”,權力關系的頻繁重構突顯了軍閥統(tǒng)治下邊疆治理的脆弱性,因其脆弱,才有尕司令進軍新疆、哈密匪亂、伊寧事變、蘇俄和外蒙覬覦新疆等種種新疆歷史的結構性事件攪亂了木壘河各族百姓的平靜生活?!澳菚r候,盛督辦搶了金督辦的督辦位子,從北邊的阿勒泰到南邊的喀什,從西邊的伊犁到東邊的哈密,到處都在打仗。草原變成了戰(zhàn)場,人和羊群一樣,都過不安寧?!保ā短焐较隆罚┐髸r代“巨變”勢必造成個體命運的浮沉?!赌緣竞印防镂簢[才死于馬仲英部圍攻木壘城的戰(zhàn)斗,魏嘯銘在匪亂中被閹割,魏嘯儀因盛世才聯(lián)蘇聯(lián)共政策才得緣去蘇俄學習軍事;《青杏》《庫蘭》和《九月》里,庫蘭、三哥和老尕的命運都卷入外蒙在北塔山邊境制造的爭端;《天山下》中劉承義的父親僥幸逃脫了盛世才的反共屠殺,卻在和平解放后被誤認為叛徒;而把哈木扎的爺爺們逼入絕境的,是楊增新時代留下的殘匪、盛世才省政府的苛捐雜稅。李健將民國新疆歷史融入小民百姓抗爭與宿命的輪回,為歷史敘事設置了民間視角,既讓凡塵往事生出歷史縱深感,又讓湮滅的歷史變得血肉豐滿。

與民國新疆歷史相對完整的脈絡相比,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的各個歷史時期顯得有些碎片化?!斑@年九月,包爾漢主席、陶峙岳將軍通電起義,新疆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雹嶂蟊闶恰盀跛?jié)M、賈尼木汗、堯樂博斯等土匪竄擾鄉(xiāng)里,散兵游勇、一貫道、青紅幫以及潛伏敵特分子滋擾地方”⑩,《木壘河》尾聲中這段短暫的動蕩期,魏宗壽對家族財產(chǎn)的守護歸于失敗,魏嘯銘解救解放軍戰(zhàn)士的英雄主義行為也化為歷史塵煙?!短焐较隆芬怨驹窇浀姆绞交仡欉@段歷史,零星再現(xiàn)了解放初期新疆匪亂給各族百姓帶來的災難。隨后的特殊歷史時期,景萬民醫(yī)生神奇的醫(yī)術成為禍根,他被從烏魯木齊下放到木壘河大石頭;劉承義先是被打成右派,再因父親“叛徒”身份在七十年代流落到大石頭,終未能逃出被抓捕及至死亡的厄運。在大時代的洪流中,“人生如蟻,我們誰都無法預知,下一刻等待我們的是什么。”?時代的變幻和命運的不可捉摸,使這些背景人事涌動著蒼涼之意。

《天山下》主線勾勒的“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是改革開放到21世紀前20年間哈薩克牧民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急劇轉型,哈木札、巴亞什父女為代表的兩代人從游牧文明走向現(xiàn)代城市文明,文化撕裂感帶來的是對歷史暴力前行的痛感體驗。小說的敘事節(jié)奏不快——哈木札對傳統(tǒng)的固守從心理層面造成讀者對歷史發(fā)展速度的錯覺。從哈木札反對巴亞什與劉言歸的“姐弟戀”,屈從于“改姓不改家族”的老傳統(tǒng)而埋葬自己的愛情,抵觸阿勒瑪為代表的市場經(jīng)濟,到斯日木雪災中遭遇生存危機卻不賣死牲口時他們對“老傳統(tǒng)”產(chǎn)生些許懷疑,這一過程就用了整部小說三分之一還要多的敘事時間。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速度之快遠超作品的敘事節(jié)奏和讀者的心理時間,從牧民定居到巴亞什賣掉奶牛進城做刺繡,再到她的刺繡生意走向產(chǎn)業(yè)化,不過二三十年的光景。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大潮激流奔涌的,是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夜晚可以看到星星的氈房被樓房取代,騎馬出行早已由騎摩托迭代為開汽車,蔬菜和餅干正在調節(jié)由馕、肉、奶茶、酥油組合的食物結構。在觀念層面,哈木札對孫輩再沒有了“老規(guī)矩”的要求。然而,日異月殊的變化中,充斥著“身體里破碎的聲音和愈合的過程”(《天山下》),難免產(chǎn)生對臍血之地、大山深處的草原的懷想。

《木壘河》《臍血之地》《天山下》所勾勒的編年史,當然不是對百年新疆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事件為緯的簡單記錄,這些由文學呈現(xiàn)的歷史,回蕩著波瀾壯闊的時代巨響,交織著小人物緊張、不安、猶疑、憂慮、堅定、熱烈、亢奮的命運多舛交響曲。那些塵封的往事也因此變得鮮活而靈動,民國至當代新疆歷史與文化的全景圖也便生機勃勃地鋪展開來。

二、永不褪色的生命強力和本真人性

在歷史“巨變”讓人心生“蒼?!睍r,李健也寫到了如“山”一樣巋然不動的恒常生命強力和本真人性,帶給讀者對現(xiàn)實的堅定和對未來的信心。那些有酒有肉、有愛有恨、有巴克斯有道士、有傳說有現(xiàn)實的歷史文化記憶經(jīng)過不斷重新編碼,成為“新疆人”的身體記憶,轉化為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的強大精神動力?!澳緣竞印弊鳛槲幕柕摹霸诘匦浴睂懽鳛楫敶叺貢鴮懱峁┝恕胺蔷坝^化”的范本。

愛與性是木壘河人生命強力的聚光鏡,照出各族人民反抗命運的執(zhí)著。李健多寫扭曲多結、痛感與快感錯雜的情感糾纏?!赌緣竞印分械那閻叟c家族命運緊密相連,魏氏兄弟與湘繡、汪秀英、麥秀三個女人之間的愛、欲、委屈、怨忿最終都在魏氏家族生死存亡的掙扎史中走向彼此諒解。魏嘯才與湘繡情投意合,卻不得不為救父而娶有著三段“望門寡”經(jīng)歷的汪秀英,但湘繡離開前的一夜纏綿讓她像“一個精靈似的附著在他生命里”?;魏嘯才不愛汪秀英,又在她溫柔似水的依戀中,在戈壁遇黑風死里逃生回來后,終于實現(xiàn)了靈與肉的全面融合,自此“對生活或者是生命有了一種新的感受”?。魏嘯銘與麥秀有過短暫的甜蜜生活,無奈被閹割后再也不能正常面對麥秀。最不堪的是“兄占弟妻”的不倫關系,對于麥秀來講,與魏嘯才私通,不單是因為“如巖漿般炙熱的”情欲,更是為了想給魏嘯銘生個娃。這一切的顛倒錯亂,結束于魏嘯才為救魏嘯銘死去和魏嘯銘在死囚牢內(nèi)對麥秀想要一個孩子的理解。人物情感常常被迫妥協(xié)于家族利益,但沒有人消極沉淪,破碎的愛情反而激發(fā)出各種不可思議的蠻力來抵抗充滿悲情的宿命,魏氏家族在一個一個生命隕落之后,第三代繼承人爭子——這個魏氏兄弟共同的血脈——背負起家族的希望走向遠方。

《臍血之地》《天山下》中的情愛悲劇更多鏈接到邊塞風云、文化差異和個體意志中。《青杏》里周馬駒與青杏的悲劇源自包辦婚姻與自主愛情的沖突,青杏與三哥的愛情毀滅于北塔山的邊境戰(zhàn)事?!栋氪鹤印分邪氪鹤优c周馬駒的畸戀注定在不對等的“母子”般關系中難以為繼?!稁焯m》里庫蘭與三哥、《九月》中薩伊蘭和她的情人、《天山下》中巴亞什與劉言冬、哈木札與喀喇庫孜,他們的愛情都與哈薩克傳統(tǒng)文化對婚戀關系的規(guī)約產(chǎn)生沖突,既折射出哈薩克部族之間對于“人”的資源的爭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族宗法觀念與游牧民族習俗的巨大差異,使得愛情成為“文明沖突”的微觀縮影?!叭绻f常態(tài)的婚姻關系體現(xiàn)了人類對文明和制度長期規(guī)訓的膺服,那么非常態(tài)的情愛關系更能體現(xiàn)出人性本來欲求的強大力量”?。這些作品中的愛情與人的生存意志共生,所有人物在各自的愛情傳奇中,迸發(fā)出的都是一往無前的生命活力。即便拴牢這樣癱瘓在床的病人,在他讓九月與老尕私奔的那一刻,就產(chǎn)生了對抗童養(yǎng)媳制和傳宗接代觀念的力量。

在時世多艱的邊地,愛情固然重要,然而“生存高于情感”的原始法則卻更具適應性。因此,李健所著力書寫的與家族命運、邊塞風云、文化差異及個體意志交織在一起的愛情完全可以看作是邊地人民“生存”的隱喻。

像山一樣“永遠是它最初長成的樣子”的,除了生命強力,還有木壘河人難以用傳統(tǒng)道德和價值標準來評判的本真人性。李健以多民族混居的木壘為背景,寫出了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面對生活困難和挑戰(zhàn)時的人性共通性,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復雜多元的人性圖景。

李健作品中的本真人性首先表現(xiàn)為善與邪對峙又依存,沒有完全的惡,也無純粹的善,各族百姓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發(fā)自個人本心的選擇多數(shù)情況下仍然皈依于生存的法則。以魏氏兄弟為例,魏嘯才勇敢、勤勞、仗義、堅韌、有擔當,為救父犧牲感情,為幫吐爾遜救護羊群與狼搏斗,為救弟弟犧牲生命,是自帶英雄光環(huán)的硬漢,但也恰恰是他,私售過煙土,私通過弟妻,私利和私欲褪去了他的英雄光環(huán);魏嘯銘被閹割后變得陰郁而暴戾,做事工于算計,常使陰招,但又是這樣一位“陰慫”,多次在事關木壘城安危的大事中主動出謀劃策、擔當重任,還在叛兵反攻木壘城時做出解救共產(chǎn)黨人的英雄之舉?!赌緣竞印分械耐粲炅?、衡隸范等人也同樣是善惡同體,蠅營狗茍小奸小惡的同時又非乏善可陳,汪雨量的父愛如山,衡隸范的家國大義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動蕩時代,面對生存的艱辛,善惡美丑混雜的人性不過是利益和情感之間的掙扎。

本真人性的本質在于其復雜性。有時表現(xiàn)為卑怯與強大的對立統(tǒng)一,如《木壘河》中魏陸氏、汪秀英婆媳是典型的傳統(tǒng)女性,她們對命運和夫權均持順從姿態(tài),但唯唯諾諾間又盡顯細水長流的堅韌,屈服命運又渴求生存微光是她們苦難人生映射出的人性狀態(tài);有時表現(xiàn)為越軌與長情的同一,如《青杏》《半春子》《九月》中的三位女主人公,她們的愛情都是非常態(tài)的,但都表現(xiàn)出對愛人的忠貞不渝;有時表現(xiàn)為堅守傳統(tǒng)與邁步現(xiàn)代之間的困惑和掙扎,如《天山下》中,巴亞什從愛情、婚姻到事業(yè),一直經(jīng)歷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激烈碰撞時的心理波動:愛上劉言歸體現(xiàn)的是對劉氏父子所描繪的現(xiàn)代性生活的熱切向往,嫁給夏木斯是對哈薩克傳統(tǒng)倫理的服從,在成為“城里女人”的道路上,每一步都伴隨著內(nèi)心的惶恐不安。

人性復雜性是李健所有作品的底色,他很少用二元法界定人物,而是在邊地文化的特殊性中去發(fā)現(xiàn)豐富復雜的普遍人性,在時代變遷、文化交融、命運起落間寫出人性的掙扎、救贖和成長——這些才是人性超越地域和時代的本來面貌,強悍的生命力和豐富多元的人性是面對苦難而能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其人性書寫的價值正在于將邊地經(jīng)驗轉化為普遍的人類命題,既來源于木壘河的紛繁人事,又以超越地域的普適性為旨歸。

三、執(zhí)常迎變:

新歷史主義的民間化寫作

木壘河和雙疙瘩山是李健諸多故事的地理坐標,帶有鮮明的隱喻色彩。他并沒有對這條河和這座山展開細節(jié)化的描寫。“木壘河”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鎮(zhèn)”,作為“河”的樣子僅出現(xiàn)在“老人們”口中:“那時候的木壘河才叫河,河寬水急。河岸邊,一叢叢、一簇簇灌木,郁郁蔥蔥。河邊的梁坡上,沿山梁走勢散布著成片的胡楊林?!?“雙疙瘩山”的基本形態(tài)是“圓潤飄逸,像女人翹挺的奶子”。?河與山不是故事的結構性要素,但作為意象化存在反復出現(xiàn)在李健的每一部作品中,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到這兩個意象背后“巨變”與“恒?!钡膬?nèi)在含義。王夫之主張“執(zhí)常以迎變,要變以知常?!?李健何嘗不是以“山”的“恒?!倍嗽敗昂印钡牧髯?,表現(xiàn)出歷史敘事的主體性,而這種歷史敘事明顯帶有新歷史主義小說的民間化立場。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xiàn)在國內(nèi)文壇的新歷史主義小說潮流受美國新歷史主義史學觀的影響,“通過書寫‘家族史’‘村落史’‘心史情史’‘秘史野史’‘外史異史’和‘民間歷史’來‘重構歷史’‘調侃歷史’‘戲說歷史’甚至‘顛覆歷史’和‘解構歷史’”?。李健執(zhí)念于“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保ā赌緣竞印ゎ}記》)“我喜歡讀小說,喜歡歷史,包括地方文史。我看過北疆幾乎所有縣的縣志和文史資料……這些都成為我創(chuàng)作中的支撐點?!?他表現(xiàn)歷史的立場和視角具有孫先科所指認的“新歷史小說”?的特征——以家族史替代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從《木壘河》到《天山下》,他講述的從來都不是階級關系主導的正史,而是由“宗法關系、血緣關系與性別關系”?建構的世俗生活史。魏家、汪家(《木壘河》),周家、老哈山家、趙皮匠家(《臍血之地》),哈木札家、夏木斯家、劉家、景家、季家(《天山下》),這些家族帶有私密性的日常生活變遷成為百年新疆歷史的載體,在“木壘河”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流動中,人們在追求個體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奮斗中共同守護與建設了美麗疆域,共同書寫了輝煌歷史,早已超越狹隘的民族身份,而以地緣為紐帶,基于“命運共同體”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族群”。

李健所執(zhí)應對世事無常之“常”首先像雙疙瘩山一樣,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堅韌。“望著遠處的雙疙瘩山”是他全部作品中人物常有的姿態(tài)?!案矟M綠色的雙疙瘩山像少女的兩個乳房,挺拔又秀美,使人生出無限遐想?!?這里是生命的源泉,孕育著希望。時代嬗變,歲月接續(xù),有太多的風霜雨雪,木壘河畔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在白雪皚皚與綠意盎然的輪回中繁衍生息,靠的正是山一樣的堅定。以李健鐘情塑造的女性形象為例,她們可以溫柔也或者膽怯,但絕不脆弱。《木壘河》中魏陸氏和汪秀英是夫權的順服者,但又是她們的寬厚和柔韌支撐著魏家最艱難的日子;麥秀、冬梅和月月是傳統(tǒng)思想的叛逆者,堅守愛情初心又不回避本能欲望,勇敢堅韌毫不退縮?!赌氀亍分?,像青杏、半春子、九月這樣的女子,或者被哥嫂以“五口袋糧食、兩只羊”的聘禮嫁與陌生人,或者出身卑微骨肉分離,或者身世不明就成了童養(yǎng)媳,但她們并沒有在苦難的宿命中自怨自艾,反而在千難萬恨中生長出旺盛的情欲和潑辣的性格,即便到了與愛人生離死別的時刻,也能夠以“女人就是地”的地母情懷接納現(xiàn)實?!短焐较隆分械陌蛠喪矎膹V袤草原走來,從哈薩克族漂泊輾轉的游牧生活中走來,她背負著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歷史使命,愛情和事業(yè)的挫折與磨難不能擊垮她的心志。她直面命運的安排,放下對劉言歸的愛情,努力經(jīng)營與夏木斯由親情構建的家庭;在牧民定居的再社會化過程中,她率先接納新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在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中,她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在一切悲喜交替之間,體悟“新生的秘密”。李健描寫的眾多平凡女性,雖然無法完全抵抗來自外界力量的操縱,但依舊盡自己所能尋求更有意義的生命狀態(tài),背著命運的重負依舊昂首向前。如果以“編年史”的視角來看,李健書寫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又深埋著自我遮蔽、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解放、自我成就的成長脈絡,體現(xiàn)了女性歷史的接續(xù)和傳遞?!斑h處的雙疙瘩山漸漸清晰,山背后慢慢升騰一片紅光,在太陽躍上山頂?shù)臅r候,他聽到了一聲洪亮的啼哭?!?“山”一般的堅韌是人類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力量之“常”。

像“山”一樣屹立不倒的還有人們對“好日子”的期盼。王侃教授認為,上世紀后期的新歷史主義小說代表作家“都放棄了尋根時期啟蒙主義的文化理想與歷史美學,將歷史的敘事化解為古老的人性悲歌和永恒的生存寓言,成為與當代人不斷交流與對話的鮮活映像,成為當代人‘心中的歷史’?!?李健關于底層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敘述是其“元歷史”敘事的起點,他“厚描”的木壘河秘史是以百折不撓求生存的人物為中心的小歷史,歷史流變的規(guī)律根植于小人物“往后都是好日子”的期盼和“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會怎樣”的憂慮之間的循環(huán)交替?!赌緣竞印分?,當“日子像流水一般逝去”,魏宗壽抱怨的是“這慫球世道,就不是個能讓人過安生日子的世道?!?蔡縣佐修城門“也是為了城里的百姓能過個安生日子”?,老百姓不關心金督辦盛督辦還是尕司令誰來當政,他們追問的是“啥時候才能讓人過上個太平日子?”?《臍血之地》中,三哥最樸素的愿望是“我想和你過安安生生的日子”?,半春子對周馬駒的勸說是“回去把媳婦娶回來,好好過日子”?,九月跟老尕私奔是為了“我想把日子過得像個日子?!?《天山下》里,敘事從巴亞什“眼下的日子過得讓她看不到一點希望”開始,經(jīng)斯日木鼓勵她“國家政策肯定不會錯,要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再到“我們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結束。很顯然,李健如同新歷史主義小說作家一樣,拆解了關于歷史的宏大敘事,讓普通人物“過日子”的原始信仰貫穿百年新疆歷史的變遷,因為有了這份信仰,才能堅強面對一切災難的暴擊。

正如能夠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和希望的雙疙瘩山并不巍峨,李健筆下蕓蕓眾生的堅韌和堅守,也并不宏偉或崇高,只是“古老的人性悲歌和永恒的生存寓言”中的民間追求,小奸小惡是堅韌求生存的無奈,飲食男女是堅守美好生活的安慰。李健民間化的歷史敘事是碎片化和感性的,不是新疆歷史的“客觀”展演,但為讀者與百年新疆歷史的對話、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提供了個人化的視角。

李健的邊地寫作帶著鮮明的個性特征,木壘小城的歷史、地理、風俗、人情和“文中見野、土中帶辣”(白燁語)的疆味兒方言,都使他的創(chuàng)作即便放在新疆作家群體中也有清晰的辨識度。他扎根于“浸透在血脈中的記憶”?,在“內(nèi)心無法隱忍的激蕩”中,用文字“探尋刻于這段古舊城墻上的往事”?,他以編年史的方式在小人物命運的必然與偶然中追溯百年新疆歷史,寫出了這片土地上一眾人物生存至上的原始信仰,在“巨變”與“恒常”的對照中以變觀常、知常達變,建構起自己“執(zhí)常以迎變”的歷史發(fā)展觀?!白儭笔菫榱烁玫厣?,生存則是“不變”的硬道理。

“新歷史主義小說側重于表現(xiàn)人性與文化范疇中的歷史,因而在探究人物性格發(fā)展與歷史前進方向的動因時,多從人性本源與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展開分析?!?李健的小說并非自覺向新歷史主義靠攏,但從《木壘河》到《臍血之地》《天山下》,他的創(chuàng)作以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寫出了人性與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這種復雜多元是“恒?!辈蛔兊?,卻又因此鑄就了個體命運和地方歷史的傳奇性“巨變”,在常與變的審視中,各民族共同守護家園,共同經(jīng)歷時代風雨,又共同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融匯出新的文化形態(tài)——“在這片神奇又古老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彈冬不拉、敲手鼓、唱京戲、吼秦腔的人們,雜居在一起,交融、沖突,融合、新生,早已不分彼此?!?李健邊地書寫的意義正在于在“巨變”和“恒常”的辯證關系中發(fā)現(xiàn)歷史前進的文化密碼,為當代文學寫作注入邊疆視野和活力。

注釋:

①《天山下》尚未正式出版,本文引用該作品文字均來源于作家李健提供的小說終稿。

②何英:《那些北坡莊子的秘史》,《新疆藝術》(漢文)2023年第2期,第27-30頁。

③劉小琳、晏杰雄:《〈木壘河〉的家族敘事——評李健長篇小說〈木壘河》,《新疆藝術》(漢文)2018年第3期,第47-55頁。

④何英:《論“傳統(tǒng)小說”在當代新疆的“超穩(wěn)定性結構”——以李健長篇小說〈木壘河〉為例》,《小說評論》2017年第2期,第185-189頁。

⑤黃杰:《聚焦文化潤疆 共話邊地書寫——作家李健攜新作〈天山下〉亮相南開大學》,見網(wǎng)頁http://xj.news.cn/zt/2024-10/15/c_1130210029.htm

⑥⑦⑨⑩??????????李?。骸赌緣竞印罚衔乃嚦霭嫔?012年版,第11頁、5頁、363頁、368頁、90頁、91頁、154頁、58頁、197頁、11頁、108頁、231頁、384頁、383頁。

⑧何英、朱小如、李?。骸丁盎畹镁?,死得絢爛”——關于長篇小說〈木壘河〉的對話》,《西湖》2017年第12期,第101頁。

?李?。骸段覍憽茨緣竞印档囊饬x》,《博覽群書》2017年第8期,第88頁。

?王志萍:《歷史、人性與性別主題辨析——讀李健中篇小說集〈臍血之地〉》,《昌吉學院學報》2024年第4期,第60頁。

?????李?。骸赌氀亍?,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62頁、60頁、150頁、180頁、12頁。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一冊),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1058頁。

?張進:《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的思想內(nèi)涵和基本特征》,《文史哲》2001年第5期,第26頁。

?蔡?。骸稌鴮懶陆蟮睾椭C共生的美好畫卷》,《烏魯木齊晚報》2025年2月25日A08版。

?關于20世紀后期以莫言、蘇童、葉兆言等人為代表的歷史題材小說,有“新歷史小說”和“新歷史主義小說”兩種命名。

??孫先科:《“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特征及其意識傾向》,《文藝爭鳴》1999年第1期,第33頁、34頁。

?王侃:《新歷史主義:小說及其范本》,《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第32頁。

?李陽春、伍施樂:《顛覆與消解的歷史言說——新歷史主義小說創(chuàng)作特征論》,《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