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名拉美詩人與三十七名中國詩人相聚二○二五國際青春詩會 讓詩歌成為通行世界的護照
玻利維亞詩人杰西卡·弗羅伊登塔爾與“唐代仕女”合影。(主辦方供圖)
七天里,從西安輾轉北京,凝視兵馬俑,觸摸古城墻,泛舟北海,以詩會友……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日前落下帷幕,來自15個拉美國家的40名詩人,因詩結緣37名中國詩人。巴西詩人吉賽爾·露西亞·納瓦羅形容這是“一趟精神的覺醒之旅”:“當我穿上唐代古裝、品嘗中國飯菜,我的精神仿佛也與中國部分相連了。我開始學習一些中文詞匯與語句,這能更好地理解中國詩歌與傳統(tǒng)文化?!?/p>
詩歌這一“共通的護照”成為中拉詩人增進理解的橋梁。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何向陽表示,拉美詩人遠隔重洋來到中國,“是一場完美的抵達。詩歌的意義就在于此,無論多么遙遠,無論多么困難,但必抵達這里”。
李白“迷弟”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全球“圈粉”
“Lipo!”聊起中國詩歌界“頂流”李白,不少拉美詩人脫口而出李白的西語發(fā)音,這也成了中外同行交流的“文學暗號”。
墨西哥詩人羅伯托·阿庫尼亞寫過《李白的長夜》,發(fā)表在《詩刊》雜志?!霸姼枳屛覀儺a生聯(lián)系,詩句好像輕輕擁抱了我。”登上唐風建筑紫云樓聆聽鼓樂表演,他仿佛“穿越”到李白所在的時空。中國詩人林森《還贈——致拉美的詩人朋友》中寫道:“誰贈我予秋風,我還他一輪唐朝月/我的朋友,長安是李白的/也是來自遠方的你的/我的朋友,長城修筑在中國的大地上/也修筑在你還沒轉身就開始的懷念中”……
北海詩會上,上海青年詩人徐蕭收到巴西詩人塔爾索·德·梅洛的贈詩《中國》:“我在李白的月光下/在杜甫的陽光中/在王維的土地上/找尋他們播下的詞句/移植到我心中/破土而出?!?/p>
不只李白,叉手禮、《紅樓夢》等四大名著、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里的二十四節(jié)氣展陳,都讓拉美詩人直呼“中國文化了不起”“太迷人了!”漫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qū),阿根廷詩人埃琳娜·安妮巴利扮上古裝,連連贊嘆“中國人把歷史穿在了身上”……秦嶺牛背梁公園,商洛柞水縣終南山寨,一系列非遺體驗“圈粉”拉美詩人。剪紙攤位上,厄瓜多爾詩人埃內斯托·卡里翁端坐,目光追隨非遺傳承人手里剪刀上下飛舞,詩人面容在紅紙上漸漸成形。
“國際青春詩會讓每位參與者像古代信使一樣,翻越高山、跨過河流、穿越沙漠和綠色大潘帕斯草原,把詩歌帶回家?!睘趵缭娙藠W拉西奧·卡瓦洛感慨,這也恰恰呼應著“文明的回響”主題。
個體表達轉化為屬于世界的語言
當來自上海的詩人徐蕭寫下《從終南到北?!?,與玻利維亞詩人杰西卡·弗羅伊登塔爾共讀,詩歌跨越山海,映照出人類文明的共通情感。
秘魯詩人尼爾頓·桑蒂亞哥將詩歌比作“一棵帶著根系旅行的樹”,是個體與集體、私密經驗與大眾經歷相遇的場域。“盡管我們說著不同語言,卻共享著‘我們是誰?去向何方’的終極追問。地域性成為世界性,一個民族的絮語也能成為世界的回聲?!?/p>
厄瓜多爾詩人阿古斯廷·瓜姆博形容,寫作詩歌是“在孤獨者之間建立一種親密感”,如同安第斯文化的智慧,詩歌是傾聽的方式之一,與世界的聲音、節(jié)奏和沉默保持共鳴?!八屛覀冊谄渲蟹此寂c認清自我。詩歌應該成為一種‘原始能量’,從日常生活的泥濘之中超脫出來?!?/p>
“憑借文字、詩性的語言、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人可以短暫地拋卻故土,在旅行中認識新的世界,創(chuàng)造新的詩歌?!备鐐惐葋喸娙撕諣柭づ翣柖嘀毖灾袊脼樗麛€下靈感與素材,“我由衷贊美即將開始的旅程,也贊美那些尚未成行的旅程。我也因此贊美詩歌,它照亮走過的路,照亮身體和語言所邁出的每一步?!?/p>
玻利維亞詩人杰西卡·弗羅伊登塔爾談到,雖身處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學版圖的“邊緣”,但玻利維亞不是孤立島嶼,“詩歌意味著傾聽他者”。在她看來,每首詩自成一個世界,同時也彼此互通。洪都拉斯詩人卡洛斯·奧多涅斯認為,地方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各地集市的色彩、植物的種類、村莊的風俗,也表現(xiàn)在語言上:“詩人不是在描述一條河流,而是在書寫涌動的水。那些深入挖掘自己村莊的詩人,他們穿透了世界的土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