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视频在线,93看片淫黄大片一级,久久久一级黄色片,wwwjizz国产,日本三级福利片,国产精品九九九九,国产一区美女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太行山上
來源:河北日報 | 綠 川  2025年09月28日08:45

太行烽火鑄豐碑,紅色基因永傳承。我們重回那段血與火交織的崢嶸歲月,去追尋太行山區(qū)軍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壯烈史詩。

這里有“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傳奇;有“八路軍的母親”李才清冒死守護傷員的大義;有《樹葉訓令》背后“不與民爭食”的魚水深情;更有“狼牙山五壯士”“平山團”等英雄群體用生命詮釋的燕趙風骨……

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從鄧小嵐的音樂支教到馬蘭兒童的天籟之音——歷史的血性與溫度,揭示了紅色基因的當代意義,太行精神正以新的形式薪火相傳。

——編 者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我們從春天抵達秋天,去拜謁太行深處一抹抹悲壯不屈的中國紅,追尋閃耀在共和國豐碑上的英雄印記。心里總是下著雨,眼里總是滿含淚,那是對這片山川和土地愛得深沉,那是每一位太行兒女對先烈的致敬與緬懷。

■ 將軍嶺下

清明時節(jié),春雨如絲。千年古縣涉縣,群山蒼茫。眼前的山脈猶如鋼鐵脊梁,如父親般護佑著大山里寧靜的家園和淳樸的鄉(xiāng)親。

2011年10月28日,孩子們帶著他們的革命老媽媽的骨灰,不遠千里來到這里,與之前埋在太行山里的父親部分骨灰合葬。這太行山的青山綠水,是老媽媽最夢縈魂牽的“幸福老家”,因為這里有她最親愛的人,和他一生中最留戀的歲月。

——這位老媽媽叫汪榮華,她最親愛的人叫劉伯承。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逝世,留下遺言,把部分骨灰安葬在他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河北省涉縣赤岸村。隨后,孩子們便把他葬在了村邊那道高高的山嶺上129級臺階的第一級處。

在那里,他又可以俯視太行山,那凜凜然的巨石樹木,是當年士兵刺向敵人的兵器和刀鋒;那山腳下的村莊上升騰的炊煙啊,便是129師將士們最留戀的人間煙火和魚水深情……

1940年春,近九千名人民子弟兵進駐涉縣。6年后,劉鄧大軍再出太行時,已然成就出一支浩浩蕩蕩的三十萬雄師戰(zhàn)隊!這才有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歷史傳奇。

如今,太行山上高高聳立的山嶺,如旗幟,如號角!

“劉鄧和他的戰(zhàn)友們”再次相聚于青山綠水間,再次匯聚起129師將士們的英魂,激勵和引領(lǐng)著一代代后來人。1990年10月,鄧小平親筆為這道高嶺題名為——“將軍嶺”。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率領(lǐng)下,駐扎涉縣。在此期間,129師打響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百團大戰(zhàn)、林南戰(zhàn)役、安陽戰(zhàn)役等著名戰(zhàn)斗,共殲滅日偽軍42萬余人。從伏擊戰(zhàn)中的短兵相接、激烈交火,到反圍攻作戰(zhàn)中的艱苦相持、浴血奮戰(zhàn),每一場戰(zhàn)斗都飽含著戰(zhàn)士們的熱血與犧牲——這里無疑曾是血火戰(zhàn)場!

巍巍太行,是八路軍的母親山。

你看,一位老媽媽從山里走來了:她把八路軍后勤部交給她的32馱鈔票藏到了32個地方,每個地方都用特殊的石頭作為標記。她把不易搬運的8大箱銀器埋在自家驢圈里,再撒上幾筐新驢糞偽裝好。她又把軍用被服、藥品運到村后的山洞里藏好……

夜晚,她深一腳淺一腳奔上山。她咬著牙,背著熱粥咸菜,爬上一個個山崖,用一根長50多米的麻繩,送到一個個山洞里。她輕聲呼喚著子弟兵傷員的名字,“你們好點嗎?快來吃點東西吧……”

每次,她和十幾歲的兒子郭喜以及丈夫郭思禮,冒著生命危險,忍著日本鬼子毒打后的傷痛,舍命而來。經(jīng)過悉心照料,她挽救了五十多名八路軍后勤部和新華日報社的傷員:報社員工王友唐、劉川詩,報務員馬平,女兵董玉磬……

這位從涉縣莊子嶺村走來的女性,就是被譽為“八路軍的母親”的李才清,人們親切地喚她“郭二嫂”。誰會相信,她那時,也才40多歲。誰又會相信,這個“革命秘密”李才清保守了四十多年,直到1986年《人民日報》以《太行女杰——郭二嫂》為題報道了她的事跡后,人們才漸漸知曉。臨終前她說:“不要宣傳我,去宣傳那些英勇的烈士們吧,八路軍在這兒喝稀飯,沒吃過好東西”。

如今,李才清媽媽用來拯救傷員的粗瓷碗、木勺子、舊簸籮,還有那根50多米長、斑駁而結(jié)實的大麻繩……靜靜地躺在涉縣赤岸村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陳列館的展室里,講述著軍民魚水情。

據(jù)說,2013年5月,郭喜將那根麻繩捐贈給陳列館,麻繩上似乎還浸染著當年母親的血漬與汗?jié)n,它是連接軍民魚水情的臍帶,更是救助子弟兵傷員的生命線。

巍巍太行告訴我們:抗日烈士們,你們把自己埋在了青山里,人民會把你們記在心尖上、銘刻在民族歷史的豐碑里!

■ 抗大青春

清明時節(jié),在邢臺漿水鎮(zhèn)前南峪村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的院子里,教室前是一排排整齊的樹木,枝頭的嫩芽正努著勁兒,向上生長。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把日寇驅(qū)逐于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遠處飄來歌聲,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館長楊樹跟著音樂哼唱起來,這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校歌。

1939年7月,五千多位來自抗大總校、陜北公學等學校的師生組成“青年抗日聯(lián)合縱隊”,從延安出發(fā)。渡黃河,涉汾水,翻呂梁,越太行,經(jīng)陜西、山西、河北3省的25個縣,師生輾轉(zhuǎn)一年多,擺脫日軍的圍追堵截,在1940年11月到達邢臺漿水鎮(zhèn)。此后兩年多,年輕學員們分散住進漿水鎮(zhèn)附近的坡子峪、宋家峪、馮家溝、桃樹坪等村的老鄉(xiāng)家,他們學軍事、學文化、開梯田、反“掃蕩”……

穿越歷史,我眼前畫面逐漸清晰:

一位位文質(zhì)彬彬、赤著腳的學員,走進那一排排“樹蔭下的課堂”,在石頭板課桌旁坐定,拿出子彈殼做的筆,在石板上作文、算數(shù);還有幾位小學員太冷了,順手懷抱起幾只小綿羊,輕輕撫摸著羊兒,坐在羊圈里讀書,書聲瑯瑯飄蕩在太行山坳里……

在抗大,巍巍太行是學員們的大幕,黃土院子是青春的大舞臺,團團樹蔭是天然的清涼教室。學員們與太行人家的子弟一起成長,一邊學習、一邊生活、一邊戰(zhàn)斗……

當年,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叫囂——“消滅了抗大就是消滅了邊區(qū)的一半”“寧肯用2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寧肯用5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干部”。

1942年5月,駐華北日軍以25萬人的兵力,對太行根據(jù)地北部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掃蕩”,在漿水的抗大總校成了“圍剿”的主要目標。日軍單獨派遣六七千人,分四路合擊漿水的抗大駐地,妄圖一舉殲滅中國這批最富生命力的青年縱隊。

這次戰(zhàn)役中,抗大太行陸軍中學學員們英勇奮戰(zhàn)。許多學員,大的十八歲,小的才十一二歲,他們在深山密林中轉(zhuǎn)山頭、兜圈子,開展聲東擊西的“麻雀戰(zhàn)”。但是,由于敵軍兵力部署非常密集,他們的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扔光了……

在當時的邢臺縣和沙河縣交界的山間,有三位15歲的小學員,子彈打光了,石頭扔光了,他們抱在一起高聲呼喊“寧死不投降”,縱身跳下懸崖!王希真隊長為了多保護幾個娃娃學員,故意把敵人的火力引到自己身旁,壯烈犧牲。當戰(zhàn)友們找到王希真的遺體時,他身上滿是傷痕,右手食指上,還掛著最后一顆手榴彈的拉環(huán)。在他身旁的泥土里埋著一個日記本,打開本子,在血染的扉頁上寫著留給戰(zhàn)友的話:“同學們永別了,我們一定要勝利!”

為了信仰,為了抗戰(zhàn),抗大師生把青春深埋在巍巍太行!

抗大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程,就是革命青年勇立潮頭,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前途命運緊緊結(jié)合的歷程,也是進步青年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歷程。1986年是抗大建校50周年,中央軍委和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校部舊址前南峪村建造抗大紀念碑。

植樹造林、修地造田、興修水利……幾十年間,前南峪的年輕人傳承弘揚抗大精神,開展農(nóng)田建設,使荒山披上綠裝。經(jīng)過幾代人努力,在紅色精神指引下,如今,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帶領(lǐng)年輕人進行鄉(xiāng)村全面振興建設。目前,全村共有8300畝山場,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綠滿青山的前南峪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先后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中國綠色村莊”以及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保護“全球五百佳”提名獎。

那些被歲月浸潤的紅色記憶,見證著前南峪“紅”與“綠”的跨世紀牽手,也唱響了太行新青年的青春之歌、奮斗之歌。

■ 阜平接力

清明煙雨,籠罩著鐵冠山、滋潤著胭脂河。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所在地阜平,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帶領(lǐng)我們走向太行更深處……

在阜平,有一首歌謠廣為流傳:“二月里寒食柳芽黃,三月里谷雨楊葉長。家家戶戶采樹葉,一春樹葉半年糧,精打細算度春光,節(jié)省糧食交公糧,子弟兵吃飽好打仗,支援前線第一樁……”

歌謠深情詠唱的是在飽受饑餓的艱難歲月,晉察冀老百姓熱烈擁軍的真情,深藏著人民對黨和軍隊深沉的愛。

“1942年春天,青黃不接,群眾和部隊都發(fā)生了糧荒,入春后,老百姓就把樹葉當成了主要糧食。我們部隊有的伙食單位,請示能不能采集樹葉,我曾要求軍區(qū)政治部為此發(fā)了訓令,部隊所有伙食單位都不能在村莊附近采摘楊樹葉、榆樹葉,要把它留給群眾吃。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食……”

《樹葉訓令》是聶榮臻元帥專門簽發(fā)的一個禁令,禁止部隊采摘村莊附近的樹葉與民爭“食”。深藏著黨和軍隊對人民深沉的愛。

一首人人傳唱的歌謠,一個士兵自覺遵守的禁令。

還有什么比這更能傳遞出軍民之間那份真情呢?

它們見證著阜平曾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箲?zhàn)時期,阜平是英雄的土地,以不足九萬人口養(yǎng)活了九萬多人的部隊和工作人員。全縣兩萬人參軍參戰(zhàn),近四分之一光榮犧牲。

新中國成立后,說到阜平老百姓生活依然貧困,聶榮臻元帥掉了眼淚,動情地說:“阜平不富,死不瞑目。”他還說:“老百姓保護了我們、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打天下,是為老百姓打的天下;阜平的鄉(xiāng)親們現(xiàn)在生活還沒有明顯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區(qū)的事情辦好?!?/p>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皚皚白雪,走進阜平縣駱駝灣、顧家臺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向全黨全國發(fā)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2020年2月,阜平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xiàn)脫貧摘帽目標。如今,“盡快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殷切囑托,已變?yōu)樯鷦蝇F(xiàn)實。

2022年4月3日,“馬蘭后人”鄧小嵐魂歸阜平馬蘭村老家,生前她已經(jīng)跟妹妹說好了:“這次就永遠地住在太行山了!”阜平馬蘭,是她出生地。她要和讓她感到最幸福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一起,看著太行山里的鄉(xiāng)親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1943年冬,鄧小嵐出生在馬蘭村旁的山林之中??箲?zhàn)期間,《人民日報》前身之一的《晉察冀日報》便駐扎在馬蘭村。這里是父親鄧拓和母親丁一嵐戰(zhàn)斗過的地方……

人們一遍遍詢問鄧小嵐,“退休后為啥要回到馬蘭村去教音樂?”“為什么把自己幾乎一半的時間獻給那座小山村?”

鄧小嵐堅定地回答:“因為我是‘馬蘭后人’!”

自2003年起,鄧小嵐奔波于北京和馬蘭村之間,用音樂陪伴太行山里的孩子更樂觀、積極地成長。

2022年春,阜平44個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登上北京冬奧會的舞臺,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這群大山里的孩子用天籟般的歌聲驚艷世界,彰顯著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一個代代傳承紅色基因、奮斗不息的中國,一個透著文化自信、自強的中國。

2022年3月,鄧小嵐永遠地走了,她也以某種方式永遠地留下來了!陪著馬蘭、陪著太行山,也陪著大山里的孩子們。

■ 狼牙壯歌

202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盛大的閱兵式上,由80面抗戰(zhàn)英模部隊榮譽旗幟組成的戰(zhàn)旗方隊,承載著歷史榮光浩蕩而來!其中,有一面“狼牙山五壯士”旗幟在風中獵獵飄揚。

金秋九月,云山蒼蒼,英氣回蕩。我們尋訪在太行山的皺褶里,尋找到英雄的狼牙山。在狼牙山主峰峰頂,屹立著一座巍峨的白塔,紀念五位壯士舍身跳崖光耀千古的英勇精神。

84年前,班長馬寶玉選擇絕壁棋盤陀岔道的那一瞬,早已做出了生死抉擇——“一定要保護主力部隊和數(shù)萬群眾的轉(zhuǎn)移安全,犧牲生命也心甘!”

仗,已經(jīng)打了三十多個鐘頭,血染紅霞。

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zhàn)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個人誰都沒合眼。他們拖住敵人的一次次猛烈攻擊,上級交代的掩護任務已經(jīng)完成,但是他們希望為主力部隊和鄉(xiāng)親們的絕對安全轉(zhuǎn)移再爭取一點時間。那天午后,敵人再次發(fā)起瘋狂進攻,他們邊打邊向狼牙山主峰棋盤陀攀爬,引敵人走上絕路。

棋盤陀,三面絕壁,一面陡坡,是孤峰,也是絕地。

1941年9月25日,夕陽壯烈。

子彈沒了,身邊的石頭也都扔完了,身后是萬丈深淵……敵人一步步逼上來!五個人砸爛心愛的槍械,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縱身跳下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英勇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的荊棘掛住幸免于難。

英雄壯舉,震動巍巍太行。

為紀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當?shù)馗锩谄灞P陀峰頂修建“狼牙山三烈士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聶榮臻為紀念塔題詞“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tǒng)”。

英雄故事,廣為傳頌和尊崇。

1942年12月,在淶水縣曹霸崗村,日本鬼子發(fā)動偷襲,副排長李連山奉命率領(lǐng)一個班掩護大部隊和根據(jù)地的民眾撤退。當邊打邊撤來到雞蛋坨時,全班只剩下李連山、王文興、劉榮奎、宋聚奎、邢貴滿五個人了。最后一發(fā)子彈打完后,他們跳下了60多米深的懸崖,全部壯烈犧牲。第二天,鄉(xiāng)親們在雞蛋坨腳下,找到五人的尸首,含淚掩埋好。之后又立碑紀念。

氣壯山河的英雄群體,不斷誕生在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這既不是什么偶然,也不是什么個例,這是我們?nèi)嗣褡拥鼙盀槿嗣穸Q生、為人民而獻身”最生動、最真實的見證。

■ 平山鐵流

九月,秋雨瀟瀟,抵達太行山腹地平山尋訪。

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qū)的抗日模范縣。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平山縣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就組建了擁有1500多人的平山團,老紅軍陳宗堯任團長。11月7日,平山團開赴山西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

1939年5月上旬,日軍進犯晉察冀邊區(qū)西線,將359旅717團圍困在五臺神堂堡一帶,平山團奉命馳援,終于將包圍圈撕開了一道口子。趁機突圍的717團與平山團在上下細腰澗與敵人激戰(zhàn)三個晝夜,殲敵1500余人,創(chuàng)造了359旅對日作戰(zhàn)以來最光輝的范例。

戰(zhàn)斗中,一位叫王家川的平山籍戰(zhàn)士成為英雄。他壯烈犧牲后的第九天,平山團政治部辦公室闖進來一個風塵仆仆的青年人。

青年說:“俺是來頂替王家川的缺額當兵的?!彼€說,自己是平山人,也叫王家川!接待的同志上下打量著這個青年,發(fā)現(xiàn)眼前的青年跟團里剛剛犧牲的戰(zhàn)斗英雄王家川有幾分相像。于是就試探地問:“你是王家川的兄弟吧?”

青年說:“是!”

接待的同志說:“你來當兵打日軍我們很歡迎??墒悄愕拿直什唤型跫掖ǎ阋膊荒茉俳型跫掖?。你說你的真名吧?!?/p>

青年說:“俺為什么不能再叫王家川?”

“王家川已經(jīng)上了烈士冊,你不能再叫王家川?!?/p>

青年著急地帶著哭腔大聲嚷道:“不沾!就是不沾!俺就叫王家川,俺與敵人打仗犧牲了,家里還有一個16歲的弟弟,他也叫王家川,俺村還有上百個青年,他們都叫王家川!戰(zhàn)死一個王家川,又站出一個王家川,王家川是犧牲不完的!”

所有在場的人都開始熱淚奔流,答應了這位青年的參軍請求。后來得知,他就是王家川的二弟——王三子。在母親的叮囑下,王三子接過哥哥的槍繼續(xù)戰(zhàn)斗。

一個王家川倒下,站起來無數(shù)個王家川!

當時,為補充頻繁戰(zhàn)斗所帶來的人員折損,平山大地掀起又一輪參軍高潮。據(jù)說,只一個多月時間,報名人數(shù)達到1158名。這些平山籍的子弟兵,再一次融入抗戰(zhàn)洪流之中。

1939年5月30日,晉察冀《抗敵報》專門刊登了一篇新聞通訊《王家川沒有死》。聶榮臻為平山團發(fā)布嘉勉令,號召全區(qū)“永遠保持并發(fā)揚平山團的光榮”,并稱其是“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平山不僅有“太行鐵流”平山團,還有一支毛錐作槍的“文藝兵團”。曹火星,便是其中杰出的一員。

“洶涌的滹沱河,巍巍的太行山,結(jié)成了革命的屏障。我們是一支藝術(shù)的青年團,在這里成長強壯。用鋼鐵的意志和熱血,開辟幸福的土壤……”青年人唱起鐵血劇社的社歌激情昂揚。

1938年4月,在滹沱河畔誕生了一支文藝團隊,它就是平山縣青年抗日救國會成立的鐵血劇社。同年,平山縣西崗南村的曹峙加入鐵血劇社。那時的鐵血劇社白天參加抗日活動,晚上進行宣傳。為了表示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曹峙改名為曹火星,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1943年10月,鐵血劇社改名為群眾劇社,化整為零深入到群眾中宣傳抗日。曹火星在房山霞云嶺鄉(xiāng)堂上村的一間廂房里,在一盞小油燈下,展開充滿激情的創(chuàng)作……一個鮮明的主題,在他腦海中升起——“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中國”。

歌曲誕生后,從平西根據(jù)地唱遍了晉察冀邊區(qū),隨著抗日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唱到全國解放,后來定名為《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唱紅了神州大地。

抗戰(zhàn)期間,僅有25萬人的平山就有7萬人參軍參戰(zhàn)。平山大地演繹著老百姓的抗戰(zhàn)傳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冒著生命危險護佑八路軍戰(zhàn)士;用生命唱響抗戰(zhàn)民歌的閆三妮……一段段紅色記憶匯聚成的抗戰(zhàn)歷史,彰顯出慷慨激昂的燕趙風骨。

紅日照遍了東方。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致敬巍巍太行,傾聽《在太行山上》的雄壯曲調(diào),太行精神正以新的形式薪火傳承——

看吧!

千山萬壑,銅壁鐵墻,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

(感謝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