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太空紀錄電影《窗外是藍星》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過去,我們通過科幻電影和小說暢想出一幅幅人類遨游太空的圖景;而今,在一部太空紀錄電影中,我們獲得了真實的答案。
《窗外是藍星》近期全國上映,影片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首次執(zhí)行在軌駐留6個月任務(wù)為藍本,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擔任主攝影,將他們在太空的工作生活之旅記錄下來并搬上銀幕。該片既有大量我們見所未見的太空奇景,又充滿“太空煙火氣”,憑借真實的太空美學,向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非凡旅程。
紀實美學中的太空奇觀。超高清、超視距攝影技術(shù)的發(fā)展,讓紀錄影像表現(xiàn)的空間尺度走向極化——無限小與無限大。
微距和顯微攝影等技術(shù)帶來了微觀美學。雅克·貝漢的《微觀世界》帶領(lǐng)觀眾走進一個被忽略的、未知且充滿樂趣的昆蟲世界?!渡嗉馍系闹袊ǖ谒募荆方栾@微攝影揭示了食物的科學與浪漫。從大型直升機到小型無人機的航拍影像則建構(gòu)了一種“鳥瞰美學”,《航拍中國》系列給觀眾一雙鳥兒般的眼睛,在高空俯瞰祖國大美山河。而《窗外是藍星》更進一步,它將觀察視野從地球延伸至太空,實現(xiàn)了紀錄影像空間尺度的又一次突破。
有些影像注定更適合在超大銀幕觀看,尤其是那些表現(xiàn)宏大空間和巨物的作品;而超大地理尺度也無疑更適合在超視距中把握其整體性。太空紀錄電影《窗外是藍星》就是這兩者的完美結(jié)晶。影片帶我們?nèi)曈蛐蕾p了巨型火箭點火發(fā)射的場景,整體感知和局部細節(jié)都得到了展現(xiàn)。當橘紅色的火焰噴射而出,星火迸濺,火箭升騰,觀者無不心潮澎湃;而遨游太空,放眼舷窗之外,地球如一塊藍寶石,在月光的浸潤下散發(fā)著溫潤的光芒,那一刻,我們仿佛被這無與倫比的美麗所融化。
超視距誕生超視野,超視野帶來超體驗;真人實景結(jié)合超高清、超大屏呈現(xiàn),營造出超真實效果。在這種超真實、超體驗的審美感受中,太空美學釋放出獨特魅力。《窗外是藍星》印證了虛擬時代實拍的力量,“碎片化”時代線性邏輯與情感綿延的力量,以及破除常規(guī)、探索極致美學的力量。它也印證了科幻題材可以有現(xiàn)實感,現(xiàn)實題材也可以有科幻感,讓我們在紀實影像中體驗科幻落地,感受真實與想象重合下的別樣審美。
觀眾獲得遨游太空的“眼睛”?!洞巴馐撬{星》在兩重空間進行視點切換:“窗外”的宇宙空間,“窗內(nèi)”的生活空間。影片著重展現(xiàn)了3位航天員在空間站內(nèi)工作、生活的場景。這些場景因物理空間的異質(zhì)性而變得奇觀化。
在航天員掌鏡的第一視角下,我們看到,原來在空間站喝水,可以把水倒在空中,再用嘴去捕捉;航天員的伙食標準“感人”:麻辣鴨、紅燴豬排、醬油炒飯……可謂應有盡有;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他們也會穿上盛裝,寫春聯(lián)、吃餃子、與家人遠程互致問候;他們在空間站洗漱、剪頭、睡覺、鍛煉、娛樂,檢修、維護、實驗,還開展了航天員課堂。生活日?;?、場景陌生化,沒有戲劇沖突,“太空中的人間煙火”自帶反差與細節(jié)張力。
空間站成了航天員的新家,半年時間,他們一起工作生活,相互鼓勵,如家人一般;“藍星”在遙遠的凝望中,成了故鄉(xiāng)。片中有一段從太空俯瞰地球的影像集,在悠長抒情的音樂旋律中,雪山、沙漠、冰川、海洋、高原、綠地等地理景觀次第浮現(xiàn)。在太空視野感受地球的別樣肌理和色彩,筆者心中涌現(xiàn)出當初看《航拍中國》那些鳥瞰鏡頭集錦時的相似感動。
尤其當象征人類文明的燈火,如毛細血管般盤錯交織、綿延不絕、鋪滿銀幕的時刻,情緒也到達頂點。原來這就是太空視角下我們的家園。
不同的地理單元,共同的人類情感。陌生又熟悉的極致風景讓人驚喜和共鳴。從祖國大好山河的細致觀照到地球多元樣貌的深情描摹,影片成功喚醒了觀眾心底的“戀地情結(jié)”??臻g站的舷窗,仿佛裝滿了所有人的鄉(xiāng)愁。
值得關(guān)注的是,兩重空間的多數(shù)鏡頭,是由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作為攝影師拍攝,以第一視角呈現(xiàn)的。據(jù)說他們只接受了極短時間的攝影培訓。將攝影機交給航天員,無關(guān)乎技巧,而在于稀缺性和在場性:稀缺性讓影像彌足珍貴,為我們呈現(xiàn)未見之景;在場性讓觀眾獲得了沉浸感和真實感。
“我在太空拍電影”,觀眾獲得了航天員的“眼睛”;航天員們也為中國航天現(xiàn)場留影。曾經(jīng),我們從地球仰望星空;現(xiàn)在,我們從星空凝視地球。視角轉(zhuǎn)換,更感宇宙之浩瀚,生命之遼闊。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對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因看見而愈發(fā)深沉。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視聽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