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敘與自愈——評張君怡《救貓咪》
我記得發(fā)小有一只在我懷里待了一剎就跳脫的貓,它大概長得很像《救貓咪》里的凡高,離開在書里的三只貓去世那年。當時我在備戰(zhàn)高考,還沒有認識張沙發(fā)(作者張君怡的諢號),也沒有“鼠年讀《鼠疫》”的經(jīng)歷,那幾個月我的案頭書是《美文》雜志的專刊,當年高考的閱讀題,是這專刊里某篇散文的訪談,我想我早讀過,便信手作答。事后對答案,三道選擇題我只答對了一道。同一年,準備考研的張沙發(fā)在兩周時間里,面對了三只貓的死去,仿佛我們都沒有答好某份本應滿分的答卷。
兩周,三只貓死去。無需她再多言,我立即知悉寫下《救貓咪》的過程對她來說,會是怎樣鄭重的一次療愈之旅。而且,和我以寫作進行自我療愈的方式不同,《救貓咪》絕不能算是虛構(gòu)的產(chǎn)物,而是一個頂著白居易(作者的貓)頭像,經(jīng)常被貓咪當作沙發(fā)的家伙的自敘。有了這樣的認知基礎(chǔ),即便她幾次給我打預防針,讓我小心,我還是不免陷進一場貓瘟泥沼之中。
在這樣一本可以一口氣讀完的自敘之中,我很快認識了卡羅、凡高、黑格爾,然后接受它們的死亡,就像是被迫走進一個充滿回聲的空間,在其中領(lǐng)受一聲聲冗長又短促的太息,出來時卻很平靜(似乎因為心知抽刀斷水水也還是會流),仿佛剛剛親身體驗了一次這樣的生活,欲說還休。
從閱讀體驗來講,我很難歸類小張的這本書。稱之為非虛構(gòu),又似乎有不少虛構(gòu)的痕跡;稱之為自敘小說,又好像過于自敘而非小說了一些。我試圖結(jié)合自己的鼠年經(jīng)歷和閱讀譜系吸納這本書,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總在期待著這個故事的天平在卡羅出現(xiàn)的節(jié)點往更深的方向傾斜,這也更像是我自己寫作時會做的樣子,像是另一本《救貓咪》里告訴我的編纂故事法則。然而,作為沙發(fā)姐的朋友,又或者這本自敘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想象不免不近人情。雖然真正不近人情的,顯然是文末因救貓咪耗資名列前茅而邀請“我們”參加總部年會的寵物醫(yī)院。而作為讀者的我,在讀到這份邀約時,才明白我們這些寫作者是在何等程度上被生活書寫著的。這讓我想起李賀,想起在張沙發(fā)救貓咪的那年,我總在晚讀時大聲讀李賀的詩,我想象這些詩句都是在他母親那句“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的感慨中寫成的,就如同現(xiàn)今,我想象張沙發(fā)是在一次次嘔吐中完成了這本自敘一樣。諷刺的是,沙發(fā)姐在書里寫道,很多貓咪是在一次次嘔吐中死亡的,而我確信,她確實是在一次次嘔心式的寫作中,完成了自救。從文中零碎出現(xiàn)的編年式插敘中,我也不難知悉,兩周的“三死”,已經(jīng)被張沙發(fā)反芻數(shù)年。她是在無數(shù)次反芻之中,熬過了考研,熬過了一次據(jù)我所知并不順利的遷徙,才終于熬出這樣一本自敘。
在這本自敘之外的生活里,我認識沙發(fā)姐差不多四年左右。那時,她已經(jīng)“救”過貓咪,我們的聊天也并不多,我從沒聽過她提起卡羅、凡高和黑格爾的往事。偶爾,我們會互相吐槽、抱怨、講講脫口秀又或者聽一下怎師(作者男友的昵稱)突兀甩出一句特制冷笑話。在這種愉快的聊天氛圍里,張沙發(fā)會跟我炫耀,我的哪個好朋友和她見了面,摸到了白居易。如今帶著這些記憶回看我們的聊天記錄時,我才發(fā)現(xiàn),一開始,她就跟我強調(diào)過她有一本書。2023年,她說,我有一本關(guān)于貓的書。我說,發(fā)我看看?她說不。2024年她跟我說,她那本寫自己救貓經(jīng)歷的書快出來了,我說,發(fā)我看看?她說出來再說。到2025年,她說,我改完了,等我們見面時交給你。我說好,然后和她見了面,卻還是也沒拿到這本書。總之,書到底是被我等到了,此時,我們的共同好友,要么早就讀完了電子版,要么早就收到并讀完了這本書,我成了一個姍姍來遲的讀者,就像是書里匆匆趕到積水潭地鐵的“我們”一樣。我們一起小心翼翼抱起卡羅,然后在轉(zhuǎn)瞬間聽見它的第一次嘔吐,猝不及防迎來死亡,然后是黑格爾和凡高。這本自敘最形同虛設的剎那,竟然是三只貓真如同那三個藝術(shù)家般,死于動亂、霍亂和精神錯亂,而白居易,也真如“白居容易”以及老一輩“賤名好養(yǎng)”的說法,幸免于難。仿佛生活真的偶爾也知悉一些低劣的寫作法,以莫名其妙的方式書寫著我們的際遇。
文末,“我們”收到寵物醫(yī)院的邀約(在我想象里,他們邀約的姿態(tài)就如同《鼠疫》里那個幸災樂禍的肺癆),自然而然地謝絕,是我心中這本自敘的理想收尾處。然而,此后的種種卻又如此必不可少——與男友和白居易安居,時時拂拭那張“交叉貓”(也即本書封面中出場的黑格爾和凡高)的照片;是否再救一次流浪貓的輾轉(zhuǎn)難眠;偶然因瞥見向日葵盛放而想起凡高的瞬間……這些碎碎念,其實更像是沙發(fā)姐在進行最后的自我開解。我想,結(jié)尾處的枝蔓橫生,恰恰證明一種自救的完成。當救與不救的問題被懸置,現(xiàn)下的生活就成為新的課題,裂痕已被彌補,而都市中的我們,也終于得以抱著貓大聲宣告“我完完全全需要貓”,填補自己的某種情感空缺。
而在掩卷之余,我希望幸存者白居易永遠在沙發(fā)姐這張沙發(fā)上白居容易,也暗禱《鼠疫》結(jié)尾中暗含的隱憂永遠不會再現(xiàn)。當然,在真正永遠的時間面前,我們每次說出期盼和永遠,都像是在聊表寸心。因此,我更希望的是,當鐘聲不可避免地響起時,我們都能像沙發(fā)姐這樣熬過潛伏于生活中的貓瘟鼠疫,自敘自愈。
(作者系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