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編織民族文學的錦繡畫卷 ——“奔騰——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特展”籌備手記
蓬勃發(fā)展的民族文學如五彩錦繡,文學盛景又似萬馬奔騰。2024年11月,“奔騰——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特展”在廣西南寧啟幕,風格多樣的作家手稿、琳瑯滿目的各類書籍、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件件展品都蘊含著獨特的審美追求和文化記憶。策展團隊從撰寫展覽大綱開始,到精選展品、優(yōu)化視覺語言、細致布展,一步步如一針一線的細密紡織,最終織就燦爛的展覽長卷。
——編 者
2024年11月,廣西南寧溫暖如春,“奔騰——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特展”在這里拉開了序幕。盛大的開幕式后,人潮漸散,站在展廳的《數字織機》裝置前,手指輕撫壯錦絲線的經緯,溫潤堅韌的觸感將我的思緒拉回十個月前。
2024年開年不久,一份沉甸甸的任務交到了我們手上: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在中國作協(xié)黨組和中國現代文學館領導的指導、部署下,策劃并舉辦首個系統(tǒng)梳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歷程與成就的大型特展。這不僅是一次創(chuàng)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以文學為載體,生動詮釋、有力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使命。
任務光榮,責任重大。如何將數十載各民族文學的精彩華章濃縮于方寸展廳之中?如何讓文字的力量跨越紙面,直抵人心?籌備之初,望著電腦屏保上一幅精美的廣西壯錦圖案,我的心里豁然開朗——這不正像織就一幅壯麗的錦緞嗎?需要無數雙勤懇的手,無數根斑斕的線,在清晰的規(guī)劃與緊密的協(xié)作之下,共同發(fā)力,才能編織出絢麗多彩的畫卷。而中國現代文學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廣西文聯、廣西作協(xié)的伙伴們,正是這群肩負使命的“織錦人”。
定魂·立骨·織經緯——核心方向與整體架構的確立
展覽的籌備首重立意與骨架。對于此次特展而言,其靈魂與根基深深植根于時代的召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這為我們理解民族文學的獨特價值與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重要位置,提供了根本遵循。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需回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核心命題。這種意識成為貫穿整個籌備工作的靈魂主線,時刻提醒我們展覽的深層意義所在——它是一次文學的呈現,更是一次文化的認同與精神的凝聚。
方向既定,迅速行動。特展工作組旋即成立,為后續(xù)繁雜工作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展覽的舉辦離不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和廣西作家協(xié)會的鼎力支持。在籌備初期,與廣西方面的線上溝通就緊鑼密鼓地展開,雙方圍繞展覽大綱草稿、資料需求清單等核心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一個核心共識在溝通中迅速凝聚:這絕非簡單的獲獎作品羅列,而是要立體呈現民族文學發(fā)展的“文化脈絡”與其中躍動的“時代精神”,使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次生動文化實踐。而“奔騰”這一主題,形象地概括出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生生不息、融入時代大潮的磅礴氣勢,得到雙方的高度認同。
撰寫展覽大綱是籌備工作的“首要戰(zhàn)役”,這項任務落在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展覽部趙雨佳的肩上。如何清晰梳理歷史脈絡、突出展示新時代輝煌成就?如何在民族文學的整體視野與廣西等地域特色的精彩呈現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些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李敬澤多次審閱大綱草稿并提出意見建議,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副館長計蕾多次組織專題會議研討。工作群里、會議桌上,大家常常圍繞大綱的結構、重點、表述展開熱烈討論。
經過數輪頭腦風暴與修改打磨,最終確定了展覽的敘事骨架,采用“時間軸+主題塊”的復合結構:以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為線索,系統(tǒng)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文學的發(fā)展歷程,通過文物、文獻、手稿、檔案、影像等史料,展示從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提出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學,到1981年《民族文學》創(chuàng)刊,魯迅文學院開設少數民族創(chuàng)作班,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文學高質量發(fā)展的歷程。展覽不僅要彰顯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更要凸顯各民族作家在共同歷史進程中的參與感與歸屬感。
在獲獎作品的選擇上,明確不要簡單羅列所有獲獎作品,而是根據作品的主題、風格、影響力等因素精心篩選。例如,對于一些在主題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藝術表現上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要給予更多展示空間和介紹篇幅。這種對獲獎作品的斷制,既保證了展覽的質量和水平,也能夠引導觀眾關注和欣賞優(yōu)秀的民族文學作品。
展覽的視覺呈現是傳遞精神內涵的關鍵。設計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是如何將民族文學深厚的歷史底蘊、多元的文化特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宏大主題,通過現代、簡潔、富有沖擊力的視覺語言表達出來。既要避免過于沉重,又要體現莊重與溫度??紤]到展覽舉辦地點是廣西南寧,廣西喀斯特地貌山水的青綠色如果作為展覽的主色調,同時在主視覺中用抽象的駿馬圖點明主題,應該是不錯的選擇。這一靈感點燃了大家的熱情。經過深入探討和方案優(yōu)化,空間設計方案被敲定。在后續(xù)細化過程中,設計師還創(chuàng)作了《數字織機》藝術裝置作為展廳的視覺焦點,巧妙融合了傳統(tǒng)織造技藝與現代數字科技,將“織造”與“書寫”兩種古老的文化相結合,展現出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深刻內涵,象征性地連接起歷史與現代。作品以不銹鋼腳手架構建出傳統(tǒng)織布機的形態(tài),紅黃相間的尼龍線象征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寓意飛黃騰達、紅紅火火,也象征著各民族萬眾一心、蓬勃發(fā)展的美好愿景。傳統(tǒng)織錦中以神話傳說、詩歌為題材的“圖文結合”形式,體現了“織物敘事”作為文學表達方式的悠久歷史。作品將傳統(tǒng)織機以現代金屬和電子媒介呈現出來,并將活字印刷模具融入其中,與“結繩記事”這一古老的信息記錄方式進行跨時空對話,體現了從遠古到現代,人類從未停止對文化傳承的探索。
至此,“奔騰”特展的靈魂已鑄就,骨架已搭建,核心視覺符號已誕生。這幅民族文學的壯麗錦緞,其最核心的“經線”(方向與結構)與最初的“緯線”(共識與意象)已在眾手協(xié)作下初步織就,為后續(xù)浩繁而細致的展品征集、腳本撰寫、形式設計等工作鋪平了道路。
尋覓絲線——展品征集的千頭萬緒
如果說展覽的骨架已定,那么豐富的展品,就是編織這幅壯錦所需的五彩絲線。要讓“奔騰”的民族文學長河在展廳里真正流淌起來,展品征集是基礎,更是巨大的挑戰(zhàn)。這絕非易事,它需要深耕館藏、廣拓外援、搶救記憶,更需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
中國現代文學館擁有近99萬件豐富館藏,這是我們的寶貴“富礦”,也是首要的“征集”方向。面對浩瀚的館藏,保管部的同事們成為關鍵向導。在征集編目部的通力協(xié)作下,我們開始了“大海撈針”般的檢索。目標明確:歷屆駿馬獎獲獎作家的手稿、書信、簽名本、照片以及相關重要文獻。這項工作極其細致且耗時,需要對照名單,在龐大的數據庫和實體庫房中逐一查找、比對、提取。 過程是極端枯燥的:對照第一至十二屆駿馬獎獲獎作品、作者名單并在館藏系統(tǒng)中查找,填寫借閱清單、出借、整理、掃描、建立專門的電子文件夾……日復一日。但驚喜也常在堅持中出現:一本孔夫子舊書網上價值幾萬元的珍貴歷史文獻出現在我們視野中;阿克鳩射《懸崖村》的阿拉伯文版、《美麗的南方》《李雙雙小傳》《歡笑的金沙江》手稿、老作家康郎甩的圖片、唐加勒克·朱勒迪《誓言》的初刊內文逐一浮現……這些發(fā)現,如同淘金者找到金砂,也讓我們更加尊重前輩們在征集工作中的付出,感激作家及其親屬的無私奉獻和對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無限信任。
館藏資源之外,中國現代文學館設立了以征集編目部副主任張夢為主要負責人的“駿馬獎專項征集”項目,中國作協(xié)各部門各單位成為強大的后援團。 在王軍組長、納楊副組長的協(xié)調下,中國作協(xié)系統(tǒng)資料征集分工協(xié)調會順利舉行。中國作協(xié)辦公廳、創(chuàng)聯部、魯迅文學院、《民族文學》《人民文學》《文藝報》等9個單位的多名同志積極參與。會議高效務實,明確了各自方向,并確定了資料移交的明確時間節(jié)點。各單位展現出的高度配合和高效行動力,為腳本內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比如文藝報社提供的1997年11月17日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頒獎儀式的照片就非常珍貴,因為這是自1981年以來,首次實現了55個少數民族累計都有作家獲獎的“滿堂紅”的一次匯報,印證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層邏輯。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聯部也提供了關鍵的數據,供展覽制作圖表:1980年中國作協(xié)少數民族會員僅125人,2024年增至1824人,55個少數民族均有代表,這一數據直觀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國家民委及其下屬機構是獲取權威民族政策文獻、歷史圖片和部分民族地區(qū)文學資料的關鍵渠道。在中國作協(xié)辦公廳的大力協(xié)助下,我們向國家民委報送了詳盡的資料需求清單。同時,經過國家民委文宣司的精心協(xié)調,我們專程拜訪了民族文化宮。民族文化宮副主任許傳哲全程陪同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的負責同志熱情接待了我們。此行收獲豐厚,我們不僅獲取了珍貴的民族政策資料和歷史圖片線索,更直觀感受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大敘事,為展覽注入了更深厚的底蘊。
中國現代文學館征集編目部更是全體出動,第一至十三屆獲獎作家眾多,大家一一聯絡,專人對接,無論是龍仁青的白色海螺,還是龍寧英的民族服飾、阿微木依蘿的彝族葫蘆形酒壺,都滿滿寫著作家朋友們對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真摯情誼。為了更生動展現地域特色,特別是“文學桂軍”的獨特風采,廣西方面也組建了史料搜集小組。他們的工作深入田野,不僅是資料的搜集,更是一次次珍貴的口述歷史采集。
2024年7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評選結果正式公布,此時,展覽腳本已推進至第15稿,進入攻堅階段。將最新鮮出爐的獲獎成果、最閃耀的文學新星納入展覽,這是“必須的”。面對這甜蜜的“負擔”,大家迅速調整節(jié)奏,分工協(xié)作,展覽部第一時間將獲獎作家作品信息補充進腳本,征集部立即啟動針對新獲獎作家的資料征集工作,確保新一屆獲獎作家全部自然流暢地融入“奔騰”的歷史長河與時代畫卷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文學》雜志社新媒體的編輯老師為所有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獲獎作家都制作了視頻,她們跟作家交往深、了解多,這些視頻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展覽制作后期,《民族文學》雜志社的楊玉梅、張媛媛老師更是幫我們找到了最難找的照片——崔龍官、妥清德兩位基層作家的照片。
至此,構成“奔騰”畫卷的萬千絲線在無數雙手的努力下,跨越千山萬水,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匯聚一堂。它們形態(tài)各異(手稿、書籍、照片、實物、文獻),講述著不同的故事,卻共同指向同一個目標:織就那幅展現中華民族文學百花園絢爛多彩的錦繡長卷。
密織細紡 錦緞初成——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日日夜夜
當萬千絲線匯集,藍圖也已繪就,真正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將它們精準、和諧、富有感染力地“編織”成最終的錦繡畫卷——在展廳中完美呈現。這絕非一人之功,而是京桂兩地、館內館外、不同專業(yè)領域無數人緊密協(xié)作、反復磨合、對細節(jié)極致追求的過程。如同織錦,每一針、每一線都關乎整體效果。
展覽落地廣西,跨地域協(xié)作是首要課題。2024年6月,中國現代文學館派出調研組奔赴南寧,在廣西作協(xié)副主席蔣錦璐、廣西作協(xié)副秘書長劉鈺等相關負責人的細致對接下,我們深入廣西民族博物館踏勘場地,為后續(xù)設計施工摸清“畫布”特性。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韓流親自接見調研組,并在特展項目辦公會上做出明確部署,指定專人負責,彰顯了廣西方面的高度重視,事后證明,這成為后續(xù)工作順利推進的關鍵一招。
合作的關鍵在于清晰的規(guī)則。應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要求,協(xié)議主體從兩方調整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廣西作協(xié)、廣西民族博物館三方。這意味著更復雜的權責關系和法律條款。中國現代文學館展覽部策展人王十迎難而上,對協(xié)議文本進行了多輪細致修改,反復征求乙方、丙方意見,確保每一處表述嚴謹、權責明晰、三方充分認可。這個過程雖然繁復,卻為后續(xù)的展品移交、施工布展鋪平了道路。
腳本是一個展覽的靈魂。為了精準呈現駿馬獎的歷史沿革、政策背景和文學成就,腳本撰稿人趙雨佳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xù)投入巨大精力。她埋首于浩瀚的檔案資料,從評獎文件、新聞報道、作家訪談、文學評論中抽絲剝繭,力求每一個時間點、每一個數據都經得起推敲。遇到關鍵數據或背景不清時,反復溝通核實,體現了對歷史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例如,究竟是哪一年駿馬獎正式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并列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四大全國性文學獎項?為了這一小處說明,我和雨佳就把前前后后所有《文藝報》《光明日報》的報道都翻了個遍,揣摩關鍵語段表達的意思。最后還是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副主任納楊到辦公廳悉心查閱文件,我們才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詳實背景,確保了展覽說明嚴謹、經得起推敲。
設計圖紙轉化為現實空間是另一場硬仗。與設計公司的溝通協(xié)作中,我們帶領展覽內容團隊展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反復強調“這不是純藝術展,而是一項承載著重要文化使命、兼具學術深度與教育功能的系統(tǒng)工程”,要求藝術家的設計服務于展覽理念的傳達。因為設計團隊在廣西,廣西方面的李至圓作為協(xié)調對接人,就成為一個關鍵。她能夠做到事事溝通,件件落實,從宏觀的展區(qū)空間劃分、流線設計、核心裝置的視覺效果,到微觀的展品說明牌字體大小、行距、材質選擇、燈光色溫設定,甚至展墻底色的微妙差別,都同團隊逐項審核、反復推敲。為了趕進度,設計師往往工作到后半夜,微信群里,她的頭像也就一直在閃爍。
到了布展沖刺階段,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陶少藝的全力支持下,展覽部主任梁亮沖鋒在前,她和團隊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我們通過手機的微信群能實時看到展廳的樣貌一天一變,保證了設計意圖百分百落地,這真是一個戰(zhàn)斗力超強的團隊。
展品,尤其是珍貴的作家手稿、簽名本等,是展覽最核心的“絲線”,容不得半點閃失。10月中旬的展品點交,是籌備工作中一個莊重而緊張的節(jié)點。展覽部緊密配合征集編目部,制定了嚴格的點交流程。雙方工作人員均保證雙人作業(yè),180件借展展品,每一件都是珍寶:仔細核對名稱、作者、年代、材質、尺寸,不放過任何一處微小的現狀描述,點交單上的信息細致入微,為運輸和布展后的核對提供了精準依據。點交完成后,所有展品均由廣西作協(xié)的工作人員親自押運,確保它們跨越千里,安全、無損地抵達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展廳。
布展的最后階段,中國現代文學館展覽部派出兩名工作人員奔赴現場,當最后一盞燈光調試完畢,最后一件展品安然入柜,最后一張修改的說明牌正確就位,“奔騰——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特展”這幅凝聚了無數人心血與智慧的“壯麗錦緞”,終于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徐徐展開。2024年11月16日,展覽盛大開幕。這一刻,所有的奔波、爭論、打磨與堅守,都化作了展廳中流淌的文學長河與閃耀的民族之光,無聲地訴說著一個“眾手織錦”、共筑精神家園的動人故事。而我們這群“織錦人”,心中充滿的是見證成果的欣慰,以及對所有參與這偉大“編織”工程的人深深的敬意。
經緯不息 錦程無界
站在展覽現場,看著觀眾在歷屆駿馬獎獲獎作品的手稿前駐足凝視,徜徉在展廳無處不在的壯錦紋樣中,手指輕觸數字織機互動裝置的屏幕,我忽然讀懂了籌備歷程中那些“千絲萬縷”的意義。從北京到南寧的千里奔波,從24稿腳本到展品點交的“零誤差”,從協(xié)調6000元一張的老照片版權到調試出最柔和的展陳燈光……那些曾被反復推敲的細節(jié),此刻都化作了展廳里流動的文學氣息。
展覽在2024年年底暫別觀眾,但那些在籌備中結下的情誼、凝聚的共識,早已成為永不落幕的“展品”。作為“織錦人”,我們深知:文化的長河永遠奔騰向前,而我們的“織錦”之路,才剛剛開始。下一段征程,愿我們繼續(xù)以筆為經、以心為緯,在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fā)展的錦緞上,繡出更遼闊的山河,更溫暖的人間。
(作者系中國現代文學館展覽部主任)